爸爸用手撑着脑袋,歪歪地坐着,很熟练地点好了菜。妈妈用左手托起茶壶,给三份碗筷分别漂洗干净。而我坐在他们两人中间,手指敲击着桌面,急切地等待美食。
他们聊我的期末考排名,聊我不大合格的发型,聊我一直没好的感冒,遇到话题中止的冷清时刻,我尝试拿起手机,还没等屏幕解锁就被妈妈训道:“不要整天玩手机。”这场饭局是属于我和爸妈三个人的记忆,直到如今我还会时常想起。
当饭局快要结束时我闪过念头:如果可以一直这样,那该多好。而事实是,酒足饭饱后,我们三个人便又各自走回各自的轨迹里。
前几天,我无意中看见一个标题:《绝对不要找离异家庭的人结婚》。对于这类哗众取宠的文章,我一向视之不见,却还是被刺痛了一下。我知道,那些关于离异家庭孩子的分析,往往都指向“自卑、逆反、怯懦、孤僻”。总而言之,像我这样的人就是会有各种心理缺陷。
我无法否认,父母分开这件事,是从童年就烙下的梦魇。但局外人只能看得见事情的表面,他们看不到这些孩子在长达数年的苦痛、挣扎和反思后,内心磨砺出的优秀品质,像秘密武器一样为此后漫长的岁月开路。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小学聚会,大家在饭局上聊起小时候相处的种种。提及当时人缘最好的三个人,分别是我和另外两位女生。
我们仨受宠若惊地愣了愣,反问原因,他们提到“幽默好玩,很有梗”“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以及最重要的“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其中一个女生听完之后爽朗大笑,回复道:“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我们成为你们的‘快乐源泉’的源泉是什么。”我这才发现,我们三个都是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孩子。
爸妈之间的对抗持续数年,而这场博弈的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分道扬镳。
我曾听大姨提及,妈妈有过“为了儿子,我愿意接受复合”的妥协。听完之后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当时内心满是感动和悲戚,甚至有对爸爸“不作为”的愠怒。
后来有了恋爱经历,我开始幻想这些年爸妈之间的互动,我渐渐了解到,“为了孩子好”而强行绑定的关系实在难以体面地维系,勉强幸福终归不是一段关系最优的解决方案。当然,在明白这些事实之前,我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内心挣扎。
“父母离异”是我作文里出现次数最多的素材。对于家庭关系主动或被动地探索,让我比同龄人更早地独立,学会体察大人们细微的情绪变化,学会吹熄即将造成矛盾冲突的引火线,学会找到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方法。所谓的“自卑、逆反、怯懦、孤僻”,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必须克服的险阻,而不是他们一定具有的人格。
后来,小我16岁的妹妹出生了,她是一个性格跟我截然相反的热闹存在。五岁时,她问我:“哥,你爸是谁?”我说:“我爸是你爸。”她又问:“那你妈是谁?”我说:“我妈是我妈。”她狐疑地看一眼她的妈妈,思考片刻后转过头来对我说:“嗯,我们都是一家人。”那一瞬间让我觉得,即使属于我的家庭没有圆满,却很幸运地成全了额外的美好结果。
爸妈各自有了新的伴侣、新的生活,爸爸的神情多了几分平和,妈妈也学会投入到兴趣爱好里,做一个每天发乐观鸡汤的自在女人。我们三人偶尔还能凑到一块吃个饭,他们聊我现在的工作,聊我的近况,聊我一直没好的感冒。
我开始把这个家想象成身体里的一个细胞,它一分为二的裂变,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却又流淌着相同的基因。这么想来,“父母离异”于我,已经不是一件值得揪住不放的拧巴事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有删改)
思辨:村上春树曾说:“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无论怎样的人生境况,都不能阻碍我们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一直在。
立意:①用爱的盾牌,抵御所有伤害。②每一缕阳光,都会抵消掉一处阴霾。③读懂父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