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对精致的高层次理解
近日,一篇题为《“伪精致”正在掏空年轻人的钱包和内心》的文章热传,直言“伪精致”正变成年轻人眼前的消费主义陷阱。文中提出的青年一代的“伪精致”消费倾向值得深思。
什么叫“伪精致”?最直观的特点大概就是,外在雅致、表象光鲜,可这其实是为了看着精致而扮得精致。精致的表象下,是有些人私人生活中很少拿来示人的邋遢、做作和欠债。
追求有质感的生活本无可厚非,实现跨越式的消费升级也是个人权利,将生活品质的追求跟“精致”的标准对标,他人似乎也不应指责。问题是,如果所谓的精致只是“社交软件”裹挟下的假面表演,那难免因“装”而伪。装得再像,也只能是在虚拟现实里假装过得很好,既改变不了现实里的“糙”,还会被“装精致”付出的高昂成本拉低生活品质。
有句话说,“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真实的自己”。如果沉浸于“伪精致”带来的虚妄满足感,很容易陷入其中、迷失自我。如果对精致的认知止于外部的光鲜,将“精致”肤浅地定义为晒风景照、晒咖啡馆、晒奢侈品、晒时尚穿着……那只会坠入“伪精致”的囚笼,非但失去自我认知的坐标,还会为其所累、受其所害。
也许对“伪精致”者来说,精心打造文艺范或高冷气质的“人设”,也有其自洽的逻辑:人都是活给别人看的,所以自己过得再怎么困窘、家里怎么一地狼藉不要紧,重要的是别人眼里的自己要体面,所以无论去掉“滤镜”后的生活多不堪,都要将精心营造的岁月静好表象、贵族般的高级生活场景展示给他人——哪怕去一次高档餐厅接下来得吃泡面半个月,晒一次照片得美颜半个小时。要的就是“装自己的精致,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
与“伪精致”对应的消费观,看起来是前卫的超前消费,实则是虚荣消费。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著作《有闲阶级论》中说,通常来说,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却存在着价格上涨反而导致需求增加的现象。这也就是“凡勃伦效应”,支撑这种景象的重要动力就是虚荣消费。
被那些时尚类营销牵着鼻子走、凭着“勒紧裤带也要虚荣消费”撑起的精致,注定跟真正的精致背道而驰。精致的基本要求与其说是精美妆容,不如说是雍容;与其说是取决于物质,不如说是取决于生活态度。活得精致,也理应是发于心、溢于行,或者说由内到外自然而然的精致,而不是精心凹出看起来“精致”的造型。
这样不流于俗套的精致,才是真实而自在的,它不会肤浅地认为,只买贵的、只用大品牌、只晒最光鲜便变得高雅,而是在举手投足间显现出那种让人舒服的气质和魅力。有些人素面朝天,也比那些浓妆艳抹者要精致,他们没有心为形役,没有被物质层面追求绑架,而是对精致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在内就是清醒地体认自己,追寻内心的自洽感,在外则是保持自己独特的仪式感,对生活保有一份热爱与敬惜。
拒绝“伪精致”,不被物欲俘获,不为取悦而“装”,人格独立而坚韧,内心平静但强大,“精致”就不会只是拼命够却够不着的外在标签,而是自内而外散发的气质画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第一点评】
思辨:消费主义下,我们似乎都中了“伪精致”的毒。精致不是表面上,依靠昂贵的鞋包化妆品等外物,来体现自己。而是从内心真正确认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立意:①“伪精致”正在慢慢毁掉你。②真正的精致,取决于你由内而外的努力。③青春的魅力,在于拥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