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8年12月上刊 第一时间2018年12月上刊]()
国事/教育
迟交作业“论文对话”在哪里打动了我们
话题综述:“如果你能找一两个角度,论证你迟交作业的合理性,我就接受你的作业。”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许姓同学因故未及时上交作业,写文论证“迟交作业的合理性”,没想到其授课老师——法律学院副教授马寅翔写了一篇《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来回应许同学,师生之间一来一回的精彩“辩论”走红网络。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规则意识,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论文对话】
《论迟交作业之合理性》节选
关于迟交作业的正当性,首先要考虑交作业这一行为本身的目的。交作业,一方面是校教务处之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供老师考察学生有无认真学习的依据参考。因此,若迟交作业而不违背交作业的目的,实质上并没有构成法益的侵害。
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在第一次约定的时间(2018年10月15号)带到教室,足以推断本人没有故意不交作业的必要。
再论过失。本人于第二节课课间(19:00-19:10)去了一趟厕所,李同学与我同去而她早归,有不在场证明。而另一同学表明,老师在第二节课的课间作出了详细的要约“现在可以交作业了”。 因不在场,该意思表示未到达本人。因此因不可抗拒的生理本能错失了意思表示的到达,实属意外事件。故本人的过失在于:在对交作业产生疑惑的时候,并未及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询问。
鉴于迟交作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故法理之外,还需讲人情。
写到此处时,鄙人发现朋友圈上已有同学对此事进行了转发,以朋友圈的信息传递速度,可以预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之争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恳请老师能在这么多期待着裁决结果的热切的目光的注视下,网开一面,向广大同学一展华政老师虽遵循着铁面法律也还有人性的温度的风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犯下的错误更是不计其数。威严如孔夫子,在子路发表不正当的言论之后,只是对子路进行了言语上的批评、引导、说服。今吾迟交作业,吾虽不敏,请事老师之谆谆教诲也。
《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节选
1、补交行为是否具有形式合理性?
起始句:只有当作业业已完成,仅因疏忽忘带等原因,且事先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后,补交行为才具有形式合理性。
定义: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在于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同时也会考察学生对于时间截点的遵守情况,以检验其有无规则意识。
归入:当作业完成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即可得以客观记载,主要考察目的臻于实现。至于规则意识,通过及时提交作业即可作出判断。但现有事实表明,对于该份作业不能按时提交,补交者事先并未向授课教师作出说明。
中期结论:补交作业的行为不具有形式合理性。
课后补交的作业是否可以被接受?
起始句:只有当课后补交的作业并非课后补写时,该份不具有形式合理性的作业才能被接受。
定义:补交的作业能否被接受,不能仅凭是否按时提交这一形式标准来判断,关键在于补交行为在实质层面是否有违公平原则。
归入:现有证据表明,该份补交的作业并非事后补写,予以接受不会引发实质不公。
中期结论:该份不具备形式合理性的作业可以被接受。
……
最终结论:虽然就该次补交作业的行为而言,在客观上不具有形式合理性,但在实质上并不违背公平原则。同时,由于学校现行规定并未明确过失未按时提交作业的行为如何处理,从有利于学生的原则出发,不应让此次补交者承担不利后果。基于此,该份补交作业视为有效,本次成绩不受任何影响。
(摘自凤凰网,有删改)
【时评精粹】
“迟交作业”成论文,这样的师生互动当提倡
王钟的
高校校园频频传出的新闻,给人这样的印象:维护规则和纪律、维护教师尊严、师生间平等相待,这些好像很难同时做到,很难兼顾。不是某位老师言行失当,就是哪个学生举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项规定不尽合理。但是,发生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次因交作业引起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却令人深有感触、深长思之。
首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总是对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抱以较高的期待。然而,由于在校生人数增长、教师专注于科研等诸多原因,一些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存在欠缺。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愿意组建微信群,与学生开展开放式的互动。马寅翔老师敞开沟通的大门,创造条件倾听学生的诉求,是这番互动得以发生的前提。
大学应该是一个求知的乐园、学术的净土,校园应该充满求知的欲望、平等的灵魂。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和谐美好,即使出现争端,也应该以充满学术品质和文化品位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和师生关系,会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其次,在课堂教学时,一些课程的内容离实践较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面对学生补交作业的诉求,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阐述观点,体现了他期待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践融会贯通的良苦用心。相比一些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更有吸引力,也容易受到学生欢迎。
给学生“出难题”,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弥补过失,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算新鲜。难能可贵的是,在学生提交了这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的文章后,老师并没有敷衍回应了事,而是从容接受学生的“挑战”,用一篇具有学术水准的文章作出回应。作为教师,马寅翔老师生动地演绎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法律人,他也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规则和秩序。
最后,在这场精彩的教学互动中,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无疑也值得肯定。当事学生在一开始向老师解释时,就运用了“共同承担风险”的说法,并在老师“出难题”以后认真作答。这种对待专业学习的姿态,是令人欣慰的。相比之下,当下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课堂成绩,不惜与任课教师套近乎,用专业能力之外的方法“表现自己”,无疑更值得反思。
大学之风范,不仅在于大师,还在于对学问孜孜以求的学子。当前,加强本科教学成了众多高校的重点工作。加强本科教学,不光要在考核指标上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营造活泼而富有内涵的“教学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好教师,除了在授课环节风趣幽默、挥洒自如,还要坚守教学底线,用公平方法激励学生。
学问不是飘在天上的,对生活的关照,始终是学问应具备的价值尺度。“迟交作业案”走红,高校学人切不可将之当成一则轶事,而要理解其中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权利意识。不管对于哪个学科,都会面临课堂教学与生活和时间如何融会贯通的问题,也都会面临教学权和学生利益之间的博弈,唯有把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放在心头,才能创造更多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思辨:马老师的处理看上去似乎“顺手偶得”,但“事虽小,理不轻”,当中蕴含的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值得借鉴。而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融会贯通,应用于现实场景,更是体现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其实,规则意识与人性化处理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在冰冷的原则之上多一些情感的投入,不仅有助将事情处理得合情合理,也更能体现大学的人文底蕴。
立意:①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启发学生,师生之间应该和谐相处。②知识是活的,学生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③师者,不只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