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创造了收视高峰,唤起全世界华人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热情和敬意,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纪录片超级IP。此后,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吃货们的心。学生新闻读本
等待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终于于2月19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一经播出,同样延续高话题性、高收视率,但豆瓣评分却呈现断崖式下跌。“煽情过重,美食无味;片中用数据、典故出错;片子剪辑太乱,食物近景特写太多”,对《舌尖3》的失望情绪甚至引发了网友的找茬狂欢,沦为“吐槽大会”。为何熟悉的配方,却不再是相同的味道呢?
“我是来看美食的,怎么被‘种草’买了锅?”第一集“器”播出后,不少网友如此评论。播出当晚,节目中涉及的章丘铁锅随即爆红。在济南市内的“同盛永”手工锅体验店,不大的店面挤满了前来“寻锅”的人,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体验店装修在墙上的铁锅拆下买走。在网购平台上,章丘铁锅也卖断货。根据天猫官方公布的数据,自《舌尖3》开播仅四天时间,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经同比增长近6000倍。学生新闻读本
第二集片名为“香”,以介绍“小吃”为主,该集导演黄鹤表示,小吃对于他而言,是儿时的记忆,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味道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还有顺应时代的活力。但在部分观众看来,无论是经营着煎饼果子摊的下岗女工红姐,还是弃医从商的麻辣烫女婿,都让人感觉煽情的成分过多。
第三集“宴”中,讲述园林家叶放为制作“金齑玉脍”,苦寻“太湖之冠”花鲈不着,只好以家养鲈鱼替代,却被指出镜的并不是花鲈,而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同时,一些关乎健康关乎生命安全的错误让人无法容忍——有毒草药被搬到餐桌、制作三无产品“中药口红”……
面对观众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舌尖》官方发文——《为什么要创新?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学生新闻读本
文章表示,《舌尖3》大可模仿第一季来制作,这无疑是最简单省力的办法,风险也是最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知创新是冒险的,导演组还是决定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官方称,《舌尖3》在题材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器具、宴席、食养和融合等主题,都是之前的纪录片和节目在美食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
总导演刘鸿彦表示,“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不过,《舌尖3》没找好点,它既想呈现远离工业化的民俗生活,又想展示现代社会中的高级餐饮,制作团队把自己困在了如何处理好内在表达意图与外在表达技巧的关系上。这就导致了重心偏离,食物成配角,器具、仪式、养生、香料成主角,主次不分,焦点失明。各种相关元素相互撕扯,相互排斥,制作团队陷入了混沌的泥沼中,食物、故事、人文的拿捏相差万里,导致《舌尖3》有些不伦不类,不明就里。
(摘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有删改)
学生新闻读本学一技:思路明晰
叶圣陶说过:“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舌尖3》为什么不好看了?作者从内容上和创作背后,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分析,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