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成为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前两天看了综艺节目《奇遇人生》,阿雅和春夏到美国去追龙卷风,这纪录片般的一个小时里,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大片低沉的天空、玫瑰色夕阳和毫不温柔的风,还有追风女孩春夏。
阿雅在车上问她:“一般别人怎么叫你啊?”春夏说,大家一般就会叫自己,“春夏”“小王”“李俊杰”。这个这么少女的人儿本名竟然叫李俊杰。她说她做不到家人对自己的期待——“识时务者为俊杰”。听到这里,我笑不出来了,因为我懂她那种感觉。这个名字意味着“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聪明而有效率地活着”。
其实,听到春夏说“李俊杰”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实不相瞒,我自己的本名也很不“温柔”,像个男孩,还是特别酷的那种,寓意为“缓慢上升”。
的确,我的人生也如父母期待的那样不疾不徐,总是恰到好处地在合适的时刻被恰好的事物更替覆盖。
“尹维安”这个名字大概是我十七岁的时候被朋友无意中叫出来的,在十九岁开始做电台节目时被正式使用,之后写东西也就随便用用,并没有任何故事和来历,纯粹叫着顺口,但后来因为文字越写越多,忽然发现,“尹维安”承载了太多自我表达,思考的密度和频率远远超过我本身,于是我开始注意到她。
虽然这不是我的本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以为:“这就是你啊,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啊。”
可是我这个人本身性格不是这样的,我急躁、悲观、“中二”并且偏执,维安则是我的反面,她可以较好地保持体面、温柔、沉静而且乐观积极。她对于大部分事情看得通透冷静,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人。
我常常在日记本里,在手机备忘录里和“尹维安”对话,我会问她,她也会回答我。我很享受这种分裂的感觉,并且在这种交流中与彼此达成和解,成功自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尹维安”是被我制造出来的角色,她治愈了我,并且始终比我要先行一步。她是我生命里更明亮和清澈那一部分的投影。她是我的野心,我的欲望和生命之火,是我期待的对象,也是我想要追赶上去,成为并且超过的人。
一个称呼真的会改变那么多吗,我想是的。电影《伯德小姐》的开头,克莉丝汀对所有人说,“请叫我“lady bird”,这个一头玫瑰粉色头发的高中生第一次告诉妈妈,其实我是另外一个人,这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名字,是她内心升腾起来的自我意识——一个女孩厌烦了别人为她规定好的生活,她希望所有人用她的规则来与她交流。一个女孩可以选择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名字”只是一种小小的仪式。
一个女孩可以选择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她的气质,她的生命构成。这些诗意和幻想凝结在她想要被呼唤的那个词汇。
我高中时喜欢的七堇年,也曾经在作品里写过她自己笔名的来历:“这是父亲给我取的名字,他说那是因为在他的家乡每年暮春时节会有漫山遍野的三色堇绽放。那种朴素的花朵有着能够弥漫一生的寂静美感。”
在我看来,女孩为自己取一个特别的名字,一个小称呼,就建造了一扇与自己对话的窗口。她可以,在人潮里忽然被自己呼唤。这是成年之后与自己玩的一个游戏,是让自己保持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一种将幻想穿在自己身上的庄重感,是一种亦真亦幻的自我期待:“我会成为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摘自微信公众号“维安记”,有删改)
【第一点评】
思辨:女孩为自己取一个用以呼唤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人生观。当一个女孩为自己取一个喜欢的名字,证明她有一个想要成为的“她自己”。在这个人人都有身份焦虑的时代,却也早就不是一个要努力成为别人口中的某某才算优秀或者成功的时代了,我们不该被任何人束缚,我们要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立意:①做自己的掌灯人。②别在最好的年纪只满足于做自己。③做自己前先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