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随着《奇葩说》第六季上线,这档集聚了中文世界“最会说话”的一群人的节目,频频登上热搜。节目中各个选手能说会道,舌灿莲花,其中,一位哈佛博士、“学霸辩手”、90后贵州女生詹青云更是神仙中的大佬,凭借满腹经纶的学识和引经据典的辩论,从璀璨群星中脱颖而出,拿下蔡康永战队辩论队长一职。然而,人红是非多,成名后,她亦被人扒出求学之路的“悲情”往事:贵州县城家庭出生的孩子,为上哈佛,负债百万,并被网上某些文章贴上“苦学”标签,配之以悲凉的底色。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媒体精粹】
一个活在标准答案之外的女孩
在参加《奇葩说》之前,詹青云就已经获得各种辩论界的大奖,更是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了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并一举拿下了团队总冠军和最佳辩手。有人说:“她,代表的是华语传统辩论的最高荣光。”
但今天台上的哈佛学霸,放在小时候,却是个妥妥的“差生”。
詹青云出生在贵州县城某化工厂大院,母亲是高中英语老师,父亲是普通工薪。
最初,她在老家乡村小学读书,全校仅有两位老师——一位教语文和思想品德,另一位教数学和其他所有科目。学校操场不只是操场,还用来畜牧——放着同学们牵来的牛。
小时候她过目不忘,能把刚看过的《西游记》转口就叙述给同学听。可一上学,她就成了开窍晚、学习差、最让老师心烦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她经历过6次转学,每到一所新学校,都是落后分子。有位老师用歇后语骂她“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还有一位老师当着她的面告诉她妈妈:“这孩子将来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如果换成一般家长,会怎么做呢?告诉她学习很苦,熬过去就好了?还是就此放弃,让她沦为差生?
詹青云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她对女儿撒了一个史诗级谎言:“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
到了四年级,成绩仍不见起色,妈妈却还是态度轻松:“不用急,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在初二!”
妈妈一次次撒谎,到了高中,“谎话”终于成真。
除了永远以期待鼓励自己的妈妈,詹青云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詹青云从小嗜书如命,父母则在这个方面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妈妈给她买书,爸爸给她讲书。她可以一整个暑假都捧着武侠小说不放,也可以为了听爸爸讲金庸,就放弃玩乐陪父亲出差。那些后来让她出口成章的知识,都来自在绿皮火车上慢慢培养的读书习惯。
父母的视野和格局,也影响了詹青云。走出去,去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成了她一直以来的追求。后来,她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在学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又申请去哈佛法学院读了法学博士。为了能到哈佛深造,她不惜背上一百多万的债务,也要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大二时,詹青云加入辩论队,教练会给队员列一些很长的书单,需要每周读完一本书,并且需要开讨论会进行总结和分析。这种高强度的模拟训练和分析带来的进步非常明显,也让她更加相信积累的重要性。
她在接受一次校友访谈中说:“打辩论这种东西不是一天的努力就有一天的收获,它的收获是累积和,是会突然发生质变的。”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我们都是年轻人,在我们人生这个阶段,唯一带不走的就是青春本身。年轻人,你不是在替你一个人谋幸福,不是一个人看开了就可以,你需要为这个世界拓宽边界,是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把道路越走越宽,是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
多看一些书,多去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你的人生终有一天也会开挂。
(综合自《钱江晚报》、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