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外柔内刚的“耿式外交”
6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宣布,他将不再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今天应该是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最后一次主持例行记者会,借此机会也对大家在过去近4年时间里给予我的关心、帮助、支持、鼓励表示衷心感谢。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16年9月26日,耿爽成为自我国1983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创立以来的第30任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蓝厅里,他主持了近400场记者会,金句横飞,反驳犀利,还时而幽默,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名场面。
第一次站在外交部蓝厅的讲台上时,耿爽对记者们说,从今往后,他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在他离任之际,他在记者会结束后又说:“继续学习,从头开始。”
“学习”二字始终伴随着他。
耿爽于1973年4月出生在北京,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外交部唯一直属院校——外交学院。那个时候,他在学霸云集的学校里成绩中等偏上,授课老师回忆起他的印象是“中规中矩、不爱出风头,但很严谨”。虽然在学校里不算特别,但是耿爽的组织能力还是得到了彰显。他曾参与多项全校性的大型活动筹备,负责学生工作。
在学习上,他不光专注于课堂,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交和外语综合能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他反复钻研,找来相关书籍、文献通读。面对英语单词晦涩繁多、英语听力生疏难懂、专业书籍难啃枯燥等难题,他从不退缩,一个个去挑战和攻破。
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毕业之后,耿爽成功被外交部挑中,成为外交部国际司科员、随员。
国际司是外交部最早的业务司局之一,主管中国多边外交,被称为“在国际上吵架最厉害的一个司”。在这里,耿爽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连续几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几年后,他进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长期主管中国参与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相关工作。随着工作的变动,耿爽进入的领域、处理的事务越来越核心,这让他时常警醒,不能放弃学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2005年,他前往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最终获文学硕士学位。而后,他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外交部国际经济司都工作过。中国参与的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事务中,都曾留下过外交官耿爽的身影。
21年的多边外交经验、国际经济领域的工作履历、杰出的专业背景……这些过硬的业务素质叠加在一起,让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2016年,耿爽正式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2016年9月26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带着略显羞涩的耿爽第一次在蓝厅亮相。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多了一个“释放最灿烂的笑容,撂最硬核狠话”的人。
从台湾问题到香港修例风波,从贸易战到疫情暴发,耿爽在4年的发言人生涯当中面临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但是胸中丘壑铸就的唇枪舌剑,让他能永远保持优雅。
一个“爱学习”的外交官就这样被锻炼成了一个“国际名嘴”。
2019年7月9日,在回应“港独”女艺人何韵诗要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中国除名一事时,耿爽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是痴心妄想,怎么可能呢?她有点不自量力了。”随后,“耿爽笑”这一关键词登上了热搜。
近几个月,随着世界疫情暴发,某些国家开始密谋“甩锅”。耿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坚决不让中国当“背锅侠”。
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几年当中,耿爽的妙语连珠、犀利反驳和“耿式”笑容一直是蓝厅的一道风景线。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却总能漂亮回怼,这便是外柔内刚的“耿式外交”。
(摘自微信公众号“环球人物”,有删改)
【纲举目张】
思辨:只要一说话,就必然散发魅力;只要一开怼,就必然酣畅淋漓。这大概是对耿爽最好的概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耿叔”会在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带来更多精彩故事。
立意:①不笑威严端庄,一笑春风化雨。②嬉笑怒骂,自成文章。③往后余生,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