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实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没有做任何思考,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很大。因为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会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譬如,你刚开始学习打羽毛球,主管决策、认知、监控的脑区,也就是你的大脑前额叶,会特别活跃—学习新知识非常耗费大脑能量。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你的动作开始自动化。以前非常耗能的前额叶脑区活跃度没那么高了,与运动有关的其他低耗能脑区开始活跃起来。这表明,大脑在学会一种运动后会想方设法降低它的能耗。这是大脑爱偷懒在运动学习领域的应用,也适用于其他学习。大家平时喜欢刷朋友圈和微博,就是大脑爱偷懒的一个表现。看有深度的书多难呀,你需要思考,需要理解,大脑耗能高,你就不想看了;刷微博多简单,手指轻轻一划,新奇有趣,大脑不需要耗能,你就喜欢做。
对付爱偷懒的大脑,有以下四个诀窍:
1.尽量下课后记笔记
很多同学喜欢做随堂笔记,然后下课把笔记本一合,就以为自己记住了课堂上学的内容,但其实大脑在偷懒,你写下并不代表你记住了。 正确的记笔记方法应该是上课时只记几个要点,下课后找个时间通过回忆把笔记补全。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阅课本和资料,把这些地方弄懂,同时对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这在心理学上叫“必要难度”,同时还利用了“记忆的生成效应”,也就是说,你自己生成的记忆会更加难以忘记。
2.考试,考试,还是考试
认知科学家们说考试好。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有目标,有指向,记忆会增倍。考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逼着你去重新梳理知识。我曾经在自己的课上做过实验,上课前我说今天讲的内容非常重要,下一节课我会随机抽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虽然会立刻“哀号”起来,但要面对在全班同学面前复述的巨大压力时,他们都会开始努力听课。后来的结果也好得出奇,全班同学的期末成绩都有显著提高。
3.切换场景
尝试做一个小测试:在限定时间内背单词,第一次是在一个房间里,第二次是在不同房间里,两次的效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呢?结果是第二次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记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跟情景连在一起的,不同房间的多样性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记忆编码,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4.交错式学习
以期末考试为例,学生复习科目通常是五六门。一种策略是一直复习一门课直到完全掌握,再复习另一门;另一种策略是把一门课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先复习这门课的一部分,再复习另一门课的一部分,如此交叉复习。 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更好呢?答案仍然是后者。后者被称为交错式学习,是指将某一段学习内容分成若干节段或专题,各部分交替着学习。与这种学习策略相对的是批量式学习。 交错式学习很好地结合了分散学习和其他促进学习要素的作用,学习者必须不断克服不同学习内容间的干扰,迫使学习者注意到其中的异同,从而在编码过程中促成对学习内容更好的表征,促进学习保持和迁移,是经大量研究证明的有效学习策略。
(摘自《认知尺度》,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