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感动中国的应有之意
2月18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约而至。十七年走来,不仅感动中国的十位年度人物在变化,而且连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也带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唯一不变的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们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
这是一群以血肉之躯书写不朽伟业的人。超越海拔六千米,跋涉高原十六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弥补了国家种质库的空白;面对爆炸的地雷,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英勇负伤,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退伍军人吕保民见义而勇,不惜身受重伤,制服持刀行凶的歹徒;退休老人马旭与丈夫毕生节俭清贫,将全部积蓄捐给贫困的家乡;“英雄机长”刘长健临危不乱,在万米高空挽救了119名乘客的生命;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护海岛32年;张玉滚支教17年,用窄窄的扁担挑起山村孩子的未来……
当我们看到那一位又一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听到他们动人的故事时,除了感受那份家国情怀,敬佩那份大爱无疆之外,又何尝不会暗叹自己的“渺小”。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事迹我们学不来,听过看过就罢了,毕竟人各有志。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对感动中国初衷的一种误读。
感动中国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吕保民一样的退伍军人就有5700万,而杜富国也只是200万解放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除此之外,无论是乡村教师张玉滚,或是基层干部张渠伟,还是邮车司机其美多吉,身上都没有引人注目的“光环”,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由此可见,感动中国并不是少数人的代表,而恰恰是普通人的写照。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拿什么来感动中国?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已给出了答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恰恰是个人层面的代表,他们的身上无不彰显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他们代表着某一个行业中千千万万个小我。无数个这样的小我形成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进而推动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这才是感动中国的应有之意。
感动中国是一扇窗口。十七年来,上百位年度人物用伟岸的身姿,奠定了精神丰碑最坚实的底座。更多的人则从感动中汲取力量,用精神之光点亮自己前行的路。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人,为清洁工免费提供热水的热心店长,春晚小品中那个春节不回家,在车站为大家排忧解难的铁路警察……他们也许永远登不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却在“行动中国”的大舞台上,用热心,用担当,用奉献,温暖了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一朵朵浪花汇成了时代的巨浪。获奖者终究有限,但精神的奖杯在所有观众手中传递。十三亿中国人,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烈火,这团烈火越烧越旺,化做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是咱们的靠山,这是咱们永远幸福的保证!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在不同领域,拼搏着的奋斗者,奔跑着的追梦人,汇聚成推动中国发展的磅礴之力。其实,只要我们在各自的行业发光发热,多一份坚持,行业终究会变成事业,自然也就多了一份感动,感动中国,其实不难。
(摘自红网,有删改)
【第一点评】
思辨:2018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里,有90后,也有耄耋老人;有卖鸡蛋的大爷,也有两院院士。他们生逢不同的年代,守护着不同的岗位,坚守着不同的初心,却在“奉献”的精神世界中相遇,共同向我们传递着“利他”的价值观。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从国家到个体都引以为傲的精神丰碑。
立意:①让“感动中国”化为“行动中国”。②一群以血肉之躯书写不朽伟业的人。③感动中国人物背后有哪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