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聪明药”是种什么药
每逢大考,家长们就开始“四处求医”,找“聪明药”和“助考神药”,美其名曰能增强考生记忆力,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提高考试成绩。
高中女生田静成绩下滑,妈妈为她找了一种“聪明药”,据说能提升她的学习状态。在服药两个多月、增加服药量后,田静在月考中考进了班级前十,但是之后,她出现了“掉发、彻夜失眠”等症状,此后尽管妈妈阻止田静服药,但田静还是服药上瘾。据医生介绍,“聪明药”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
其实“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这的确可以用于改善多动症等症状,毕竟,哌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药效内,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但从专注达等的药理来分析,如果说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是对症下药,那普通人没有病症而擅自用药、妄图达到变聪明的目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由于做事不能专心,学习能力低下,服用专注达确实可以提高专注力,改善控制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似乎是“让孩子变得聪明起来”。但哪怕是真正有注意力缺陷的患者,超过12岁也无法开出利他林。这主要是因为哌甲酯的药理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类似,大剂量服用容易致瘾。
健康的人服用专注达,其功效对人体而言,可以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就相当于单纯的中枢神经兴奋剂。短期内,确实给人精力充沛的感觉,在客观上似乎也能起到提高大脑专注力的作用,给人工作效率随之提高的错觉。但时间一久,真相就败露了。
中枢神经兴奋剂之所以能让人兴奋,是通过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来实现,这些神经递质的出现,实际上打破了人体运转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作用并不会持久,过度兴奋之后往往是神经的过度抑制,这时候,服用者也无法再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药物对身体的各种副作用也开始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都大受影响。
而药物一旦中断,身体就会感到剧烈不适,烦躁和不安,直至出现人格幻象,最终心理和神经衰竭崩溃。
如毒品一样,服用“聪明药”一旦形成药物上瘾,戒断之路就是千难万难。鉴于此,国家层面对“聪明药”的管理也很严格,卫生行政部门将其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对患者的使用也设置了重重限制。按理说,民众不应该能接触到此药,更遑论在电商平台就能买到。
虽然在电商平台上,不少人为了逃避监管,将药物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关的商品之后,但是消费者能找到、媒体能查到,就说明这也需要监管加强嗅觉敏感性,对“聪明药”露头即打。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成绩,靠的终归是勤奋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试图靠“聪明药”取得质的突破,到头来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摘自《新京报》,有删改)
【第一点评】
思辨:这种“聪明药”就如同运动场上运动员为提高比赛成绩,提高兴奋度服用的违禁药“兴奋剂”一样,服用后,能够提高兴奋度,对成绩的提高有一定帮助,但是比赛是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果每个人都靠“兴奋剂”来进行竞技角逐,那该如何体现真实水平呢?如果考生靠“聪明药”来考试,学校该如何选拔真正的人才呢?
立意:①“聪明药”助考有损健康也有违公平。②用真才实学才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检验和大考。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