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中国的奥斯卡缘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时间2月24日,以明星红毯和舞台巨制,向全世界的观众播放。在此前夕,《好莱坞报道》刊出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奥斯卡之问”:为何在中国票房进入一片盛景,中国成为电影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同时,中国的奥斯卡缘却大跌?
主办奥斯卡的美国影艺学院每年邀请各个国家推派一部剧情片来角逐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但一国推荐一部影片的局限向来引起不少争议,因为多产的电影大国可能各有多个有实力参选的作品,却受限于每国最多仅能获得一个提名。
从数据上来看,奥斯卡外语片奖还是反映了“西方中心”的文化观,因此欧洲国家素来有优势:意大利获奖次数居首(13次),接下来是法国(12次),从1982年以来西班牙得奖频率增加,总共四部影片获奖。
亚洲国家以日本成果最为突出,到1955年为止共有三部武士片获奖,见证了日本武士片辉煌时期,之后日本片曾经多次入围,如《智惠子抄》(1967)、《影武者》(1980),但这些片子仅获提名并未得奖。今年《小偷家族》是获得提名的五部外语片之一。
华语片曾经获得提名的包括,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代表香港,1993年《霸王别姬》和《喜宴》分别代表香港和台湾,1994年《饮食男女》代表台湾。代表中国大陆获得提名的则有张艺谋的《菊豆》和《英雄》。
但是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偏见”,即使奥斯卡奖不是证明软实力的“神器”,这还是难得的突破文化重围的竞技场,仍然值得去争取。
2018年,中国派出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是《战狼2》,从票房和国内声望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但是纯粹从奥斯卡攻略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着险棋。除非是故意要向奥斯卡委员会挑衅,炫耀中国人可以有与西方人完全不能焊合的“中国特色品味”,《战狼2》可以说是当年最不具有奥斯卡相的中国电影。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战狼2》是具有攻击性的“反白人”民族主义电影。这个标签对于中国想要借由电影作品提高国际形象并非有利。
2019年,中国派出了姜文的《邪不压正》,在87个角逐的国家作品中,没有进入初选名单,自然更遑论进入提名名单。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派出选手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和1990年代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天下,张艺谋的《菊豆》在1990年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他的《英雄》在2002年也拿到了提名。
目前为止,唯一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是《卧虎藏龙》,由具有美国历练的台湾导演李安与美国/亚洲团队携手合作的作品,其生产过程和受到的政策影响和中国制作的电影显然不同,但是《卧虎藏龙》的获奖,也形成接下来数年中国咬定以大卡司大制作大预算的“武侠公式”进攻奥斯卡的趋势,《英雄》《十面埋伏》《天地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用同样的异国风情和文化猎奇类型片套路来喂养所谓的“奥斯卡口味”。
在2012年之后,由于整体大政策方向的异动,中国遴选奥斯卡选手电影开始以宣传正能量和打造中国国际形象为主要考虑,2013是《一九四二》,2014是《夜莺》,2015年中国的首选是中法合作的《狼图腾》,但是主办方因为参与的中国工作人员并非主力而拒绝,而替代的《滚蛋吧!肿瘤君》被认为是代表“正能量”,而不是影评人较为看重的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到了2016年《大唐玄奘》随着“一带一路”的口号变成中国的“冲奥大使”。
我们正努力地、从容地、独立地、高审美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摘自FT中文网,有删改)
思辨:姑且不论每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前,中国人是否有与“诺贝尔焦虑”对等的“奥斯卡焦虑”,但是这个问题的确道出了中国影迷和关心中国软实力人士的心结。然而,与其绞尽脑汁地揣测奥斯卡投票会员的口味,或是烧脑地想要打磨国家的形象,不如踏踏实实地让电影和艺术、让创作者透过作品说话。
立意:①如何展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②票房大国缺了“奥斯卡运气”。③借助奥斯卡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