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2019年硕士生考试,290万大军同场竞技,但最终仅有90万人被录取,其他200万沦为陪跑者。可见,考研并非一件容易事。然而,一些人却并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近日,一些高校对部分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因其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等;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因其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
【时评精粹】
未完成学业研究生被劝退?这就对了!
斯 远
国内高校越来越“较真儿”了。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将多名大学生从本科“降维”为专科毕业,已经引发舆论一阵惊叹。
近日,又有多所高校对研究生“下手”了。据披露,合肥工业大学决定对46名硕士研究生做退学处理,广州大学决定对72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此外,拟做出同样处理决定的,还有西南交通大学。
“劝退”的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7年、硕士5年)内未完成学业,要么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
如果不是这些大学如今“大义灭亲”,把袍子的里子翻出来给大家看,人们还真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学生堂而皇之地“混”在高校。而如果稍微联想一下,就会发生疑问,这些“问题学生”只是现在才有的吗?
近年来,中国社会上涌现出了一股“考研热”。参与其中的,不仅有在校学生,还有一些社会人士。追求进步、超越自我,这本无可厚非。通过读研继续“充电”,这是有志气有抱负的象征。不过,也有一些人并未把研究生阶段作为学业进步的阶梯。他们削尖了脑袋挤进来,无关是否长知长智长识长技,只图顺走一张文凭混社会。
但不管怎样,现在开始“较真儿”,也不算晚。
高等教育是一个人才养成的过程。不合格的学生,理所当然不能被输送到社会上去。
但高校不乏网开一面的情形,这或许是出于人性化的考量,比如“不容易”“不让他毕业他就毁了”,等等;或许是出于对人的继续学习能力的信任,希望这些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努力⋯⋯不能说这些考虑没有道理,然而,放开视野就会发现,大学一旦失去标准,必然会乱象丛生。
一者,此举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不合格学生的纵容,往往会传导给社会一个不良的信号,进而形塑社会公众对于大学、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而一旦作为社会良心、知识堡垒的大学失守,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再者,听任一些大学生无视校规,不仅对其他人不公平,也会加剧校园浮躁,从而损害了一个大学求真务实的基础。
张曼菱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中,曾专节谈论联大的“淘汰率高”。书中提到,西南联大前后名册上有名字的有8000人,但是拿到西南联大文凭的只有2000人。西南联大究竟有多严?“你课程不及格,不得补考,必须重修。”
也就是说,即便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大学也绝不能凑凑合合,不适合培养要求的,只能离开。
大学就该有大学的样子,教育就该有教育的样子。高校越“较真儿”,则大学生就越是能够自我加压,努力学习。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力传导机制,制度有了刚性,则“苟且”就必然会失去市场。
提高毕业门槛,“开除”混日子的研究生,中国高校需要这种刮骨疗毒和正本清源的勇气。当那些为了面子或实用主义者读研的人被赶跑了,中国研究生教育才有望变得风清气正,大浪淘沙后的研究生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希望我们的大学能够坦然、严肃地看待“淘汰率”,这才是真的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争鸣探索】
以分流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导向
子 长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全国两会上直言,目前我国博士生延期群体日益扩大,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他呼吁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办公厅前不久公布的“教研厅〔2019〕1号”文件,关注的同样是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单从学历上讲,“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端,博士生教育是高端的高端”,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金字塔顶层。从教育层次上,随着本科教育越来越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强调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更应该显示出“精英”的特点。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都给人以看似“严出”实则“宽出”的印象,虽然几乎每个学校对取得研究生学位都有刊发一定数量的论文、通过学位答辩等各项“硬要求”,但近年来屡屡出现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既不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向,也有损群体声誉和形象。此外,如果研究生培养不能坚持高标准,客观上还会“激励”那些并无真正学术追求的本科生,把读研当成延迟就业的“缓冲期”,而研究生大规模的扩张,又加剧了师资紧张,使一部人因为“严”而无法如期毕业,另一部分人因为“松”而浑水摸鱼,引发恶性循环。
“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要实现从‘指标一流’到‘公认一流’的转变。”吕建代表的这一建议,再次突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既有利于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可以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改变那些把读研当“缓冲期”的本科生的心理预期,向社会传达鲜明的质量导向。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已经从加强课程教学的角度,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要求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强化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发现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以分流或淘汰。关键是在政策执行上落到实处,不能给人留下“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
此前有报道援引《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远低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家长等方面担心社会对被淘汰的研究生接受度低,不希望学生被淘汰而影响其就业和发展。尽管从个人角度出发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研究生过度延期在某种程度上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重点不是要不要分流,而是建立什么样的分流机制,以形成更好的导向作用。比如,有人提出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长周期不同,在落实分流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而不是统一学制;还有人提到,一些学生原本达到了毕业条件,但因为导师不同意答辩导致延期,这就并非单纯学生方面的问题;再有是建议加强各学习环节的预警机制,避免“一锤定音”式分流。
教育部要求“加大分流力度”通知公布后,有网友即评论:“幸亏已经毕业了!”这固然可以理解为一种调侃,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建立完善的分流机制,能够有效改变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心理预期,也能够督促人们在选择读研时作出更加仔细的考量和审慎选择。这既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个人学习成长的负责。
(摘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思辨:对于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应该实行“退出”制度。不论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想要“混文凭”,肯定是行不通的。提升教学质量,严把“出口”关,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立意:①研究生头衔应该保证它的含金量,不能让南郭先生滥竽充数。②大学应该“严进严出”,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机会。③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