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一个家庭三个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各自成家立业或者单飞,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以姚晨饰演的女儿苏明玉为主线,讲述了三兄妹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与冲突,剧作涉及的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创伤以及传统中式家庭所暴露的伦理困境,播出后引起广泛讨论与共鸣。其中涉及到的重男轻女、妈宝男、啃老、养老问题……数度登上微博热搜。
【时评精粹】
《都挺好》,好就好在揭开了“原生家庭”的复杂面相
张 丰 珞 思
子女与父母的代际碰撞总能衍生出各种话题,并持续占据热度中心。两代人的关系奈何成了刺猬之间的拥抱,明明想靠近,却又被“扎”伤。
有这样一段话惹人喟叹:“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我们本就是不擅长说“爱”的民族,所谓的含蓄与忍耐,让亲情变得更加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都挺好》所展示的,是一个在外人眼中“都挺好”的家庭。
然而,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毫无主见却又自私、小气的苏父的安置和后续生活问题,打破了远在国外的大哥与本城的二哥、小妹三家的平静生活。苏家被隐藏和压抑许久的“隐患”,层层显露,不断爆发。
表面风光之下,原是一地鸡毛。
苏母虽然戏份不多,却意义重大。她出生于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与苏父的婚姻只是娘家的铺路石,女儿的出生,让她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最后希望。一味被索取、被吸血的她,把自己的不幸投射到了唯一的女儿身上,为了儿子的利益,一次次牺牲女儿。苏父面对强势的妻子,大半辈子过得谨小慎微。妻子离世之后,他俨如爆发的火山口,试图用贪婪和炫耀来弥补自己大半辈子的窝囊,成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孤独老人。老大苏明哲常年在海外求学打拼,母亲的离世激发了他对大家庭的内疚感,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担,却又力不从心,致使妻子孩子与其不断疏远。老二苏明成深受母亲的溺爱,长大后继续“啃老”,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老三苏明玉从小就不被母亲待见,十八岁起就和家里断绝了经济往来,靠着自强与拼搏,事业有成,她倔强而坚硬,实则内心柔软,颇有担当。
明哲、明成、明玉是三种典型的中国式子女:一个是“传统长子”,大包大揽,负重前行;一个是“巨婴”一族,精神上迟迟没有断奶;一个是和原生家庭激烈对抗的叛逆者,被亲情所伤,于是缺爱又怕爱。
这样一个“典型家庭”的大舞台,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认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你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什么样的。
网络时代,控诉“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一种流行,从2008年创建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到《欢乐颂》中被父母哥哥“吸血”的樊胜美,再到《狗十三》中的“中国式家长”,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来越多。高晓松曾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说,他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正是因为长达20年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不好的关系,导致他年轻时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控诉本身,其实反映出时代的切面:每个家庭普遍存在的秩序被解构、权威需重塑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代际之间与子女内部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每个观众都会有一定的代入感,他们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伤害场景中的受害人——谁没有从家庭中受过伤呢?
但是,就像电视剧的名字所昭示的,“都挺好”,人们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再多的压力、困惑、和不幸,最后都不会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现实的复杂,而这部剧展示了这种复杂。它告诉我们,现实家庭中,并非尽是美好的一面,有竞争、有欺骗、有逃避,甚至也有打压。
原生家庭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太多不容易,每个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都会有挣扎、有妥协,这不是刻意呈现中国家庭坏的一面,而恰恰是对家庭复杂“面相”的真实呈现。而身处矛盾中的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局面,都得积极地生活。
(综合自《新京报》、腾讯网)
【争鸣探索】
我们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吗
曾于里
高度写实的故事情节,直击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创伤和困境,使不少女性观众对苏明玉这个角色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些男性观众也从苏明哲、苏明成的性格悲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鲜见。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过于懂事的父母,也有太多太不懂事的父母。比如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往往会有“樊胜美”“苏明玉”,自然也会有“苏明成”;而有的原生家庭也不和谐,比如父母并不相爱、家暴、父母出轨甚至是虐待儿童……投胎是一个随机的活儿,假设你不幸地成为“苏明玉”,该怎么办?
苏明玉为我们做的一个极好示范是——赶紧断奶,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早日从原生家庭解脱出来。
但经济独立了,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割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无论是樊胜美还是苏明玉的遭遇,都引起观众的不平,很多人留言说:这样的原生家庭干吗还联系啊,切断关系得了,他们要死要活是他们的事,不必理会。
狠话是这么说,但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这恰恰是血缘和家人的玄妙之处。偶尔有勾心斗角,偶尔恨得咬牙切齿,偶尔相互攀比,但对方一示弱或者遭遇什么困境,你又无法置身事外,又开始于心不忍。
就像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说的那样:“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以从心底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顾忌里,固然有妒忌有猜忌,却始终也有顾虑、照顾。所以即使苏明玉最恨母亲,母亲去世后还是由她出钱出力来操持丧礼……
我们难以与原生家庭割裂——物质上的割裂可能还更容易,精神上的割裂更困难。就比如苏母的性格,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她对原生家庭的伤害不自知,于是将这种伤害延续。
可见,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得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种清醒和自觉。每个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我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否与之有关?追本溯源,不是要以此来责怪我们的父母,而是避免伤害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向下一代蔓延。就像《都挺好》编剧王三毛说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都挺好》中苏母、苏父、苏明哲等人就是没有意识到伤害,只能伤人伤己。而苏明玉意识到了,她最终决定放弃仇恨,以防把自己搭进去了;在石天冬的爱、包容与理解之下,她也敞开自己,开始了新的人生。
小说结尾,大年除夕夜,苏父自己一个人过,却意外晕倒送急诊。苏明哲远在美国,苏明成自身难保,只得苏明玉陪床。苏明玉想开了:“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去。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因为无法割舍,只能担着;因为有过怨恨,所以不寄予厚望;因为要放过自己,所以不恨之入骨;因为在痊愈,所以现在自己幸福就行了。如果你不巧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苏明玉的遭遇和态度或许能够给你启发。
(摘自澎湃新闻网,有删改)
思辨:为人父母,具有教养的责任。然而很多父母却从未想过,为什么生孩子?当然,原生家庭并不能解释所有,成年后的孩子,也要面对社会的历练,及时“断奶”。无论你曾被怎么苛待过、嫌弃过,须知,你要变得更强,一切都会好的。就如《都挺好》的制片人侯鸿亮所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总要自己拿回来。”
立意:①人生的路很长,父母只能扶你一程,剩下的都需要你自己走。②与父母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③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