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近日,2019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6名参赛者无一人获得金牌,有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1人获得鼓励奖,由此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禁奥令”,认为与近年来政府对奥数培训的整治有关。担任此次比赛中国队领队的瞿振华回应称:“全军覆没”的说法不太准确,此次比赛以锻炼为主,并非最强阵容;但确也暴露了学生短板,其他国家学生与我们的差距在缩小。
【媒体精粹】
数学竞赛中国丢金,舆论不要“带节奏”
东 原
中国队6名参赛者获得4银1铜,有媒体报道称之为“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显然有些夸张。但对于早已经习惯了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数大赛中斩金夺银的国人来说,由此颇感失落,也在情理之中。如果简单地说这次“不代表国家数学水平”,一次数学竞赛丢金不算什么,显然难以抚慰人心。
正确对待失利与正确对待胜利同样重要,输了就是输了,没有拿到金牌就是没有金牌,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正视这次比赛。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在数学竞赛中成绩下滑和取消部分竞赛类升学加分项有关,从而有意无意地往奥赛上引,有了如此一问:“不学奥数我们的数学教育效果是不是不好了?不能出顶尖人才了?”
很多孩子成长记忆中都有奥数。不必讳言,在奥数竞赛中,确实发现了一些好苗子,有一些孩子也因此进入了心仪学校,但放眼大多数,奥数却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负担,与教育减负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那个年代,不仅仅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培训全面飘红,当时规范校外培训还没有形成今天的共识,即便想要全力整治估计也会很难。
还要看到,奥数教育的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拔高。罗马尼亚大师杯也好,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也罢,都只是对中学生中数学竞赛普及程度和训练水平的一次检验,并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数学科技水平和顶尖数学人才情况。比如,法国是数学强国,有很多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但是数学竞赛并不是很普及。再看看我们,获得了那么多的奥赛金牌,真正的数学实力与竞赛成绩成正比吗?
当年的奥数热,有着浓浓的功利动机,多数学生也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分数去参加培训。家长花了大把的金钱,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要寻找“换道超车”。可以说,中国的“奥数热”是一种虚热,也正因为如此,2014年相关文件明确,取消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自此,“竞赛热”有所退烧,也为现在的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打下了基础。
仅仅因为一次数学竞赛丢金,就要重新回到“竞赛热”,这是十分简单的思维,真要回到过去,也是十分可怕的事。诚然,丢金需要引起重视,但不是来个180度转弯,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河流。对于当初的“竞赛热”,我们已经深受其痛,好不容易出来了,再回到过去,这不是儿戏吗?当然,也不能说竞赛一无是处,当初的“禁赛令”也不是一味否认竞赛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基础上继续改革,精准发现有天分和有兴趣的孩子,让适合竞赛的孩子去竞赛,真正让好苗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国际数学竞赛中国丢金,有必要对此进行严肃的思考,但舆论不能借此“带节奏”。阿Q式盲目乐观,无视这次丢金不对,试图回到过去,再来一次全民竞赛也不对。正如此次竞赛的参赛领队瞿振华所说,应该淡化对国际奥数竞赛成绩的过分看重,让其回归本质,也需要给数学有特长的学生一个平台,让数学竞赛发挥本来的作用,这更值得我们思考。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他山之石】
看外国孩子如何学习奥数
佚 名
俄罗斯:升学无压力,奥数热得很纯粹
奥数全称奥林匹克数学,是一种发掘青少年数学才能的竞赛方式。它发源于苏联,而在如今的俄罗斯,奥数也依然很热。
在俄罗斯,学生多是在课外的兴趣小组学习奥数知识,社会上很少能见到收费的培训学校和课程班。孩子们学奥数主要从兴趣出发,家长们并不会强迫孩子。而且,奥数成绩在俄罗斯也没有升学指标的功能——大部分俄罗斯孩子从一年级到十一年级都在同一个学校就读,中间根本没有“小升初”和“初升高”这样的升学选拔考试,在个别有“小升初”的地区,奥数成绩也不做任何参考。
除非一个孩子从校级、市级和州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国总决赛并取得名次,才有机会“保送”名校就读。而且,不是只有获得奥数名次才能得到这种“保送”资格,俄罗斯有一个几乎包含所有学科的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体系,在其他比赛中获奖一样能够“证明自己”。
不过,在众多学科中,最受追捧的还是奥数。究其原因,应该与传统有关。苏联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举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而其他学科的竞赛则要晚得多。近80年的奥数传统对学校学生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英国:奥数的美丽在于研究过程,而非折磨学生
在英国,每年奥数比赛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只有六道题,但是每个参赛者被要求对解题中的每一个步骤、思路进行文字表述。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解题角度独特、思路清晰、步骤简洁的学生。
英国没有小学生奥数比赛,参加比赛的仅限于11—18岁的中学生。英国的学校和社会也并没有专门为奥数比赛开设的辅导班。一名数学老师马丁夫人说:“奥数的美丽在于研究过程,而不是学生接受折磨的过程。我们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但必须是对数学感兴趣,并且享受解题过程的学生。”
对于那些对数学很有兴趣,并且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数学兴趣小组,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充分发展。数学兴趣小组同别的兴趣小组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所长。这些兴趣小组一般与附近的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大学知名教授会定期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开办讲座,鼓励他们从事科学、数学、技术等专业学习。
美国:对奥数不热衷,更关注科学设计比赛
在美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于“奥数”这个说法都不太有概念,学校或培训机构更没有所谓的奥数班。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得很有兴趣和天赋,并且成绩很好,那他就有可能被选到学校里的数学尖子班,或者是在分层教学中接受更有难度的教学内容。
美国人对奥数并不那么热衷,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中小学阶段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学生们的能力也就没有那么强。美国很多家长认为,负责逻辑推理和语言能力的左脑往往比右脑发展更晚,因此他们并不急于发掘孩子们的数学能力。
美国人往往更关注本土的“西门子科学奖”之类的比赛。与此相应,网上关于“科学设计”之类的材料俯拾皆是。这种科学设计比赛不限具体内容,学生自行决定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怎么展示。家长们认为,孩子在做设计时不但能调动数理化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沟通能力。
此外,美国公立中小学通常都是就近入学,择校现象较少见。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表现,比赛中获奖情况只是很小一部分。
(摘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思辨:对于数学和竞赛,家长和孩子应勇敢走出功利性的“怪圈”。“禁奥令”是要刹住“全民奥数热”的盲目跟风现象,绝不是否定奥数,更不是否定数学教育。数学不一定只能是升学的利器,其不断论证创新的过程也可以与“优雅”“美”等字眼并置。只有把数学和竞赛看成一种助成长、促思考的工具,我们才可能把它们运用到极致。
立意:①教育应该走出功利性的“怪圈”。②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未来。③一次的输赢并不能决定什么,学习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