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薅羊毛”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网店“果小云”误把28元4500克写成28元4500斤,一位B站上有60万粉丝的UP主“路人A-”抓住网店的设置漏洞,鼓动粉丝大规模下单28元4500斤的橙子,交易额达到700万+,导致网店关门。此事也引发了全网愤怒,其后,淘宝发布声明表示已为该果农店恢复了正常运营。
“果小云”重新开张后,其所售脐橙大卖,月销3万余单。与销量同时“收获”的,还有来自媒体和网友对“营销炒作”的质疑。调查发现,果小云“惹祸”的“26元4500斤”信息系复制于其他店铺,且其背后公司注册资金百万,负责人家中也并无脐橙果园。最新消息称,几经波折后,涉事网店于11月13日晚再度下架了所有在售水果。
看来,事情的“内幕”比想象中还要戏剧化。
【多维解读】
解读一:这件事放大了人性的恶
“薅羊毛”,起初仅仅是指那种在消费活动中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去找优惠、占便宜的行为。本来,商家的优惠是面对正常消费者的,他们通过打折、赠送等优惠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然而,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那些热衷于“薅羊毛”的人在网络上渐渐结成了“羊毛党”。有专门的人去收集各种优惠信息,有专门的群甚至是App去传递信息,最后就是海量的人群在瞬间发起套取优惠利益的“薅羊毛”行动。“羊毛党”面对如此明显的漏洞却非要天量成交,其恶意十分明确。他们当然不是要吃橙子,而是要利用电商平台的规则,在商家无法完成交易的情况下,要求退款并赔偿。有人甚至下了2万元的订单,这一笔赔偿下来就是6000多元。这件事显然已超出了“薅羊毛”的范畴,放大了人性的恶,形同一场道德裸奔。
解读二:“薅羊毛”也不能忘掉良心和底线
网络上的很多意见属于“口舌正义”,并不妨碍其这边痛斥“路人A-”,那边顺手下个抢便宜的单。个体的自利倾向一旦投放到陌生人的群体之中,很难实现所谓的自律、自警、自省,很快会演变为追逐利益与释放自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指望个人的道德感发挥作用。再者,当“薅羊毛”已经发展成一种黑灰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时,问题就更难措置。据网友披露,这已经不是UP主薅垮的第一家店了。而这些做法的指向就是,通过举报触发赔偿机制,获取商家的保证金。更极端的“羊毛党”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去实施盗取他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健康的市场秩序,需要商家、消费者、平台来共同维护,利用漏洞毫无底线地侵占他方利益,乱用网络消费空间的便利条件,最终受害的也许还是消费者自己。
解读三:法律应对恶意“薅羊毛”说不
“羊毛党”实际上钻了两个空子,一个关乎人性,一个关乎制度。而因为制度的漏洞,往往会放大人性的恶劣。于是,事情就越发不可控。令人欣慰的是,此次事件曝光后,各方平台反应还算迅速。比如,天猫方面表示,发现异常后就把这家店“保护”起来,在法律和规则允许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其损失。是时候对恶意“薅羊毛”动刀了。一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互联网安全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交平台和商家均有责任认真研究。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必须不断完善规则,对恶意“薅羊毛”者进行精准识别,及时封杀,切实保护商家合法权益,维护健康市场秩序。
解读四:“剪羊毛”与“薅羊毛”同样不可原谅
“果小云事件”算不算营销炒作,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真相。但就目前浮出水面的信息来看,显然涉嫌“剪羊毛”,存在着利用公众同情心的事实倾向。一剪子下去,公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商家已经得到好处了。如果没有后来的质疑,估计又一个“网红店”就这样产生了。唯有爱心不可辜负,唯有善良不可伤害,唯有诚信不可僭越。“果小云事件”,到底是“薅羊毛”还是“剪羊毛”,亟待真相的进一步挖掘。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底线不可触碰,“剪羊毛”与“薅羊毛”同样不可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