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9年9月上刊 《第一时间》2019年9月上刊]()
围观“打榜之战”,反思追星文化
【时事在线】
不久前,网上发生了一场以微博为主战场的刷流量“打榜”大战。这是一场可以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的网络事件:一位网友在豆瓣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正是这句话,先是启动了从来不屑于投票、刷量、制造人气的周杰伦粉丝的反击热情,后又带动大量“中年”网友加入,“周杰伦超话”“周杰伦粉丝被迫营业”“周杰伦蔡徐坤决战微博之巅”等成功进入热搜。
冷静观之,“坤伦之战”不是非得争个你死我活的娱乐闹剧,它的背后折射着诸多有关年龄、文化、数据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歧与断层。
【主题解读】
对实力的尊重与捍卫,是促使周杰伦粉丝“抱团”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在逐渐被年轻人改变或重新定义,但究竟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样的明星是优质偶像,乃至于流行文化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位置来影响公众的生活?这些似乎都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辩论、争议、厘清的时候。
在周杰伦成功登顶“超话”第一名位置之后,谁都知道,社交媒体的秩序又会恢复原样,但这场“打榜之战”还是有着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是一场温和的、不乏娱乐色彩的反抗行动,是对长期以来不断跑偏的娱乐观的一次强力纠正。其次它是一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文化反击,“饭圈”用不讲理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水泼不进的刷量规则,而从来不懂这些的网民则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将貌似无比繁复的刷量手段全面曝光。
虚假流量的弊端被批评多次,但都未能真正撼动刷量产业的根基,因为无论怎么被曝光,流量造假都还是被掌握在一些机构、群体手中的“特权”。而这次参与人数众多(且多数此前不知道流量造假过程)的刷量打榜行动,则可以视为对流量的一次“集体审判”,经此一役,流量造假再无秘密与神秘可言,流量造假产业链就此开始断裂也不是没有可能。
【主流观点】
数据无法成就艺人,作品才是真的号召力
杨 杰
①“我的专辑销量,卖多少,就是多少,我又不是陈泽杉。”周杰伦说。那是2007年,周杰伦称霸华语乐坛的时代。新专辑《我很忙》即将面世,记者追问销量预估,周杰伦指名道姓百代唱片董事总经理陈泽杉“买榜”“造假”,怒斥同行专辑销量“灌水”。那时,一个明星有多红,主要看他的唱片销量和出现在各种排行榜、音乐榜上的频率。人们希望榜单展示的是真正的实力,但“水军”从那个时代就悄悄加入战斗了。
②最近,豆瓣上一个网友发帖说“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说他连微博“超话排名”都上不了,质疑“周杰伦的粉丝真的有那么多吗”。这一问迅速点燃了战火,周杰伦的粉丝在“超话”下集结,没用几天就把偶像刷到了第一名,“战胜了”长期霸榜的流量小生蔡徐坤的粉丝。
③华语乐坛红了十几年的时代偶像,在粉丝们的青春滤镜下再次大放异彩,并将数据砸在对手的脸上。有人说,这是“用你重视的规则轻松打败你”。这像一场集体精神出逃,致敬青春期叛逆又热血的自己。
④可如果这场战斗只以秀优越感结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只是跑去跟人吵一架,吵赢了,又如何?
⑤以前,喜欢一个明星,买专辑、买海报就是追星的全部。现在,你要被迫去刷各种榜单、投票,甚至拼代言销量,名曰“做数据”。商家深谙粉丝心理,销量或是观看量达到一个目标,才会解锁偶像更多视频,粉丝们就这样被看不见的手指挥着。为了数据好看,粉丝们熬夜成为“秃头女工”,一遍遍为偶像点赞、转发、评论,让他们在商业上更具价值。一些红了眼的人,又开始购买流量,机器刷榜,虚拟的小手一次次点击转发按钮。
⑥今年2月,媒体披露了这种流量造假,对8名流量比较大的艺人进行了“脱水”,发现有些艺人的流量竟然直降80%之多。前段时间,蔡徐坤1亿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端,主犯被批捕,流量造假坐实。
⑦天下苦流量久矣。有人说,站在蔡徐坤粉丝对面的,不是周杰伦粉丝,而是全网所有愿意为实力埋单、抵制流量的路人,这是大众对于现今娱乐造星方式的一种戏谑式不认同。
⑧机器的手是造假,粉丝人肉的刷榜又有多大区别呢,只是效率不同而已。一个明星真实的人气跟真真假假的点赞的手没有关系。在平台和商家主导的游戏规则里,一个真实的粉丝和外挂一样,都是游戏的虚拟角色罢了,在一次次签到中,“秃头女工”也被机器化了,越来越投入游戏,贡献了黏度,被榨取了价值,也并不能改变偶像的实力。
⑨当然,游戏会设计各种环节让人沉溺,人们总能从中得到乐趣。1993年,演员蔡明就在小品《追星族》里说:“我迷他们,我就迷他们,我迷他们唱歌,我迷他们唱给我听的每一支歌,我迷他们英俊潇洒有魅力,我迷他们永远青春。”
⑩蔡徐坤的粉丝当然也能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在分众传媒的时代,人们需要亲切感的偶像养成。它可能是小众爱好,因为粉丝的交流而变得越来越牢固。“圈地自萌”无可厚非,但如果整个行业都被流量挟持,大家都追求数据的假大空,没人在乎实力的真善美,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一次的胜利,人们无非是想证明:数据无法成就艺人,作品才是真的号召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时文解析】
标题旗帜鲜明,亮明观点。
①—④段,提出问题:由周杰伦粉丝战胜长期霸榜流量小生蔡徐坤的粉丝说起,提出问题——除了“吵赢了”,还有什么意义。
①段,回溯水军的发端。
②段,引出热点事件。
③段,点评“用数据战胜对手”的意义。
④段,质疑“秀优越感”的价值。
⑤—⑨段,分析问题:流量造假的原因,网友不认同却刷榜不止的动因。
⑤⑥段,流量造假的原因及其程度。
⑦段,大众对娱乐造星的不认同。
⑧⑨段,分析流量刷榜的动因:粉丝们痴迷于商家预设的特定规则下的游戏。
⑩归纳总结:表达对整个行业被流量挟持的担忧,并点明中心——数据无法成就艺人,作品才是真的号召力。
【读时文 学作文】
引用论证及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引用论证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引用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以期收到增强说理权威性的效果;辩证思维,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既亮明并重点阐释主要观点,也基于事物的复杂性而肯定被批驳的现象或观点的合理因素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规避了以偏概全的说理缺陷,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说理效果。在《数据无法成就艺人,作品才是真的号召力》一文中,引用论证法和辩证思维都十分突出。
先说辩证思维。虽然在②段、⑥段中,蔡徐坤及其粉丝是作为负面材料被举证的,但文章并没有将其全盘否定,在第⑩段中,作者肯定了蔡粉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以及蔡粉之间的小众爱好通过交流而牢固等积极面。接着,作者用“‘圈地自萌’无可厚非,但……”一句承前启后,引入主话题,指出小优点掩盖不了对整个行业的恶性冲击。这就是一分为二式的辩证思维,即既肯定其优点,又突出其不足。
再说引用论证法。这在①段、⑨段中最为突出。第①段开头引用周杰伦的话,批评百代唱片公司总经理陈泽杉专辑销量“灌水”,突出了人物的代表性和问题的尖锐性。第⑨段引用小品的台词,印证追星族沉溺追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