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8年8月下刊 第一时间2018年8月下刊]()
最美/青春(1页)
高考的底色是奋斗的青春
王 帝
第一印象:高考与青春
又是一年高考刷屏时。
每到6月,关于高考的“新旧闻”便会纷至沓来:某地考前家长集体烧香祈祝子女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某某高考名校为考生举行盛大仪式,以壮声势,从而引发舆论对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的讨论;考试当天家长穿红色衣物寓意考生取得“开门红”,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还会插播几个“捡到一张某某的准考证,有谁认识请尽快通知本人”的低端谣言……多少有点“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觉。然而,就是这些“新旧闻”,年年都会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和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为何?无他,在舆论的眼中,高考真的太重要了,重要到与其相关的一桩桩大事小情都能成为关注的焦点。
现在的高考,虽然早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已不再是社会阶层流通的唯一通道,但由于其显而易见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高考仍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乃至社会资源的最佳选择。换句话说,高考这根“指挥棒”仍旧矗立在那条最宽的路口,只不过可供选择的路多了些。从这个层面上看,那些看似焦躁的“一考定终身”的言论,仍有其根源。
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高中三年,最重要的收获不仅在于课堂上各种知识点的掌握,更多的是在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为了实现目标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而后两点,不仅仅在短短的三年高中生涯,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都是所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这几天,一则有关探讨“考清华与中500万大奖哪个更容易”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视频在比较了两者的概率后得出了结论,单就概率而言,考清华至少比中500万大奖容易数千倍。就更多的维度来考虑,如果个人通过努力学习还会进一步提高“期望值”从而增加考入重点大学的概率。
这则短视频,与其说它是在讲概率,不如说它在讲“奋斗”与“坐享其成”,谁能更快到达成功。
众所周知,学习就是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而这一领域,又很难即时产生收获,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故有些人,宁可忽视艰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待在温水里当青蛙,获得当下的舒适。而有些人,则通过一段努力学习的过程,自我加码,自我抬高目标,从而培育了不妥协于现状的态度。
显然,梦想绝不会在敲锣打鼓、张灯结彩中轻松铸就。逐梦的路上必然充满荆棘。投机如同赌博,下注时的一丝希望,换来的多半是失望甚至绝望。
如果一个人愿意为“延时”成功、为远大梦想付出汗水,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怀疑他未来的成就?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考参与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近日,有媒体对两万余名00后高考考生、考生家长和其他网友发起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半数受访的00后考生认为参加高考是为了增长经历,而非改变命运的大考。而受访家长选择“增长经历”的比例更高,占到70.7%。
高考确实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但它绝不是终点。甚至可以说,高考过后又站到新的起点上,只是起点位置不同而已。越靠近核心、越靠前的位置固然很好,可“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车”似乎又是这几年的流行词。龟兔赛跑的故事人人都听过,那么龟兔赛跑谁赢了?乌龟赢了?兔子赢了?也许都不是,是努力的态度赢了,拼搏的精神赢了,奋斗的人生赢了!
无奋斗不青春。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也能不断在奋斗中前行,唯其如此,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高分的成绩很宝贵,奋斗的青春更幸福。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考场点拨:2018年是作为“强国一代”的00后首次登上高考舞台。新时代的新青年在这个火热的6月,将自己的努力浓缩成一张张答卷,用奋斗为最好的时代和最美的青春做出注解。无论结果如何,用奋斗书写青春,以奋斗成就梦想早已成了一代人的共识和今后人生的方向。
高分思路:高考分数不会让你输尽一切;学习只是你漫长人生的一部分;“奋斗”的航船有梦想作帆;我们为什么要努力高考
最美/感悟(1页)
总有早点摊老板记得我的脸
陈香香
第一印象:城市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经常有人说,现在的城市实在是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儿了。但有一种地方是例外。那就是你每天都会经过的——早点摊和夜宵铺。
在流动性这么强的大城市,你若不是美如天仙、貌若潘安,谁又能在谁心里深深地扎下根呢?可早点摊老板就不一样了,他们可都是比iPhone X人脸识别准确率高100倍的生物。
只要你光顾过那么一两次路边的早点摊,就请放心,老板绝对不会允许脸盲症患者最害怕的事情发生。隔着800米远,他们就能准确发射热情信号,在匆忙的早高峰人群中,唯独向你前行的方向招招手:“来了啊!今天要吃什么?跟昨天一样吗?”更厉害的技能是,他们不仅会人脸识别,还能在识别后准确地说出你的喜好。三秒钟内就能根据脸,判断出你要的牛奶是什么牌子、豆浆加不加糖、热干面撒不撒葱、豆腐脑放不放香菜……
你曾以为自己和他只是露水情缘,直到有一天你把惯用菜单里的油条换成了肉包子,收到了如下灵魂拷问:怎么换花样了啊,是不是最近我们油条做得不好吃?才意识到,原来你已经和老板产生了某种灵魂上的羁绊,怎么也割舍不断。久而久之,两个人连话都不用说,只需要对上眼神,二话不用说,他们就能把你要的所有事物准备好。绝不耗费客人上班路上的时间,甚至车都不用下,就会打包好放进你的车筐里。
可有些时候,这种过度热情也会让社交恐惧患者有些茫然。老板习惯了为常客多加两勺料,直到被告知“少给点,我吃不完”的时候,他们都会流露出失望的眼神。久而久之,你偶尔吃过了早餐再路过他家店门口,看着老板炙热的目光,都会有些愧疚之情,要是还胆敢花心一把,买了别人家的包子,更是要小心翼翼地藏进羽绒服里,生怕满心期待你光临的老板下一秒就委屈地哭出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不管他们怎么记得你的喜好、怎么和你套近乎,其实本质上都是想套牢熟客,靠优质服务多赚点儿钱。可暖心的是——你明知道他只是在做生意,可就是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在大城市里,这些小摊主让人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通过消费换来的虚情假意,而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一份简单而温暖的食物,就能慰藉疲惫的不眠人。习惯了紧紧相依,在陌生的大城市里,他们反而成了你最值得依靠的人。
喜欢的夜宵铺三天不开摊,一周吃不到最爱的饼夹菜,顾客就会十分恐慌,急切关心着老板的生活和动向,生怕这份早已习惯了的陪伴也会离自己远去。但被迫分别的那一天早晚会到来,或许他们注定是与整洁的城市规划相悖的。当“大胃星人”面临整条街的夜宵摊都关门的绝望,当寒冬的清晨再无处买一碗热粥暖暖胃,冬天,突然变得更冷了。
虽然你看不到重逢之日在哪里,可老板脸上却带着满怀希望的笑容。
他们活得如此战战兢兢,但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为你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温暖。这才让人意识到:或许,苦苦挣扎的你我惺惺相惜,这便是大都市的烟火吧。
(摘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有删改)
【第一点评】
考场点拨:早点摊和夜宵铺是大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方,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城市里的人间烟火气和人情味。相信每一个去过的人都对那里的一张张笑脸印象深刻。诚然,笑迎八方来客,牢记熟客的口味是他们的生存技能,但这又何尝不是来自人心深处的温暖与亲切!去那里多转转吧,因为在那里你会发现,会理解,原来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高分思路:最是真情更动人;一些小小的善意也会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路还是曾经方向,只是人和情随风消逝得无影无踪;你的善意,总会在某个节点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