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8年11月下刊 第一时间2018年11月下刊]()
达人
“龙痴”赵闯
赵芳群
第一印象:恐龙画家
赵闯的职业听来很是炫酷: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师。通俗地说,就是用一支画笔闯进远古世界,复原亿万年前的恐龙形象。目前全世界从事这行的仅有十几人,而他是国内唯一一个。当人们投来惊羡的眼神时,他却淡然地说:“我只不过是个爱上恐龙的痴人罢了。”
1985年,赵闯出生在辽宁省建昌县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6岁那年,他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恐龙特急克塞号》,那些张牙舞爪的恐龙让他痴迷不已,于是便开始画恐龙。小学期间,他凭着对恐龙的粗浅认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居然完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中国的恐龙》。尽管没人给他出版,但成为出类拔萃的恐龙画家的梦想,已经深深植根在他的心里。
2004年赵闯考进了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画恐龙的痴梦只能在课余进行。
每天回到寝室,赵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浏览与恐龙相关的资料。他一边学一边画,并在相关专业网站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渐渐地开始小有名气。这天,一位网友把他的一幅画转发到了中国科学院的论坛上,引起了中国古人类及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兴趣。不久之后,研究所给赵闯发来了邮件,邀请他参与“远古翔兽”的复原工作,希望他能够用手中的笔,画出这种远古动物的真实样貌。
接到权威机构的邀请,赵闯兴奋异常。可是对着研究所传来的远古翔兽骨骼数据,他却犯了难。无奈之下,他只能凭着一知半解,继续沿用自己的想象力交了第一稿。很快,研究所的老师不客气地回复道:尽管画得神气活现,但不科学,因为这种翔兽摆不出那样的造型。
赵闯这才意识到,要真实复原古生物,必须严谨、科学,每一笔描绘都要根据化石数据来展开。于是,他踏踏实实地参照翔兽的肱骨、肩胛骨、腿骨、股骨、头骨的数据,再结合它生存的原始环境,几易其稿,终于复原了“远古翔兽”真实的样貌。一个月后,赵闯的画稿刊发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的封面上。
两年后,赵闯大学毕业了。中科院、中国自然博物馆等多家科研单位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赵闯认为,国内科研单位之间资源流通性太小,会束缚他画遍天下恐龙的梦想,于是他选择到一家出版社做了美术编辑,希望能够利用闲暇时间继续“痴缠”恐龙。一年后,赵闯发现,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彻底与恐龙亲密接触。2010年,赵闯与几位同道中人合作成立了“啄木鸟科学小组”,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恐龙复原工作中。
随着工作的深入,赵闯越发感觉到专业知识的欠缺,便开始和团队一起恶补古生物知识。渐渐地,他们不仅了解了恐龙,还了解了恐龙时代的生态系统和同时代的其他物种,从而构建了整个远古生物的庞大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赵闯和他的团队还参与到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古生物化石,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进行还原,力求爪子、鳞片、牙齿等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到严谨、科学的证据。
就这样,赵闯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超过一千种古生物的生物形象科学复原,近五百种古生物化石的骨骼结构科学复原,数十种古生物的生物形象立体复原。他还出版了数十种科普图书,举办了多次科普展览,引起了全球古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摘自《知识窗》,有删改)
思辨:一个人能将小时候的爱好坚持到成年,并发挥到极致,成为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携带自己的生命密码而来,如果我们都能将其发掘发挥到极致,这个世界将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立意: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深的动力。②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人生要时刻准备着。③量变产生质变,厚积才能薄发。
健儿
张继科:生命就是拼搏
董志成
第一印象:运动员的人生
“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坚定信念,适应环境,敢于挑战,努力拼搏,并在其中找寻真正的自己,才能成就自我。”在青年阅读分享类音频节目《榜样阅读》录制现场,张继科读完作家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选段,谈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林希先生想告诉我们,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2018年5月,30岁的张继科在淡出赛场六个月后复出,在这个过了运动员发展黄金期的年纪,开启了他的“第二次拼搏”。
6月10日,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日本公开赛男单决赛中,张继科再次与此前在中国公开赛战胜自己的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狭路相逢。
整场比赛,对手嘶吼不断,刚刚恢复训练一个月的张继科沉着应对,双方比分持续胶着至关键的决胜局。即便体能落于下风,张继科始终紧咬不给对手轻易领先的机会,从落后到扳平到领先,再到被反超,始终不放弃。
最终,比赛以3比4结束,虽然再次不敌这位15岁的日本神童,但张继科很乐观,“抛开比赛输赢不说,自香港公开赛以来,自己一次比一次进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到这种水平,我觉得还不错。”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暴露的问题,如相持球失误较多;决赛打到第七局关键分时,基本功发挥不稳定;马上就要赢得比赛时,战术意识显得不够。
“年龄越大身体恢复越慢,这比技术更难恢复,但人生能有几回搏,努力拼搏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张继科知道回归的道路艰难,即便连续两站公开赛首轮出局,也未曾动摇他继续比赛的决心。“我认准了一件事,就会付诸行动,并且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我喜欢对自己‘狠’一点儿。”
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对自己格外“狠一点儿”,从2011年到2012年,张继科只用445天的时间,就成为乒坛历史上用时最短的大满贯得主。而在最快的大满贯背后,是张继科从5岁起打球,默默拼搏的近20年。
“我终于实现了一个运动员的价值,不仅为国家争了光,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回想那段经历,张继科仍心潮澎湃,“我赢得的每一个冠军,都是无数滴汗水洒落在乒乓球桌上,累积起来的。”
大满贯为张继科带来很多荣誉,也让他的职业生涯遭受了考验。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身体的伤病再次为他敲响了警钟。“我脚踝有伤,肩伤和腰伤也很严重。腰伤是老毛病,刚出生就有问题,负荷大了就更严重,经常会痛得不行,有时连比赛都无法坚持。”
为了上赛场,张继科曾6年打了7针封闭。“不想因为伤病错失比赛,所以一直在调整自己,也有想过退役,可不想就这么放弃热爱的体育事业。我相信我一定可以。”
里约奥运会后,就有传言张继科或因伤病退役。“不退役,我准备备战2020东京奥运。” 张继科公开表示,传言不攻自破。
退役后的计划不是没想过,“如果真的决定退役,我也会继续从事乒乓球相关的工作,换一种方式去延续自己奋斗了二十多年的事业,即使不在乒乓球一线工作了,但我仍是乒乓人。”张继科说。
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引下,张继科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乒乓球,他希望,年轻人都能找到真正值得为之拼搏的目标。青春是奋斗的岁月,不是享受的时光。“运动员的价值永远在赛场上。”张继科就是这样热爱乒乓球,留恋乒乓球,享受乒乓球。
(摘自中青在线,有删改)
思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张继科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夜以继日的勤奋练习,离不开他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离不开他重头再来的勇气,离不开他竭尽全力的努力拼搏。
立意:①成功在于积累,更在于永不言弃的坚持。②人生需要目标感,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动力。③现实与梦想之间,差的就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