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9年9月下刊 《第一时间》2019年9月下刊]()
大学专业消失榜:毕业不转行,根本没出路
信息与计算科学
乍一听,学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专业,毕业后绝对能顺利走上程序员的成功之路,尽管会变秃,但薪资水平肯定不赖。实际上,原名“计算数学”的它,其实和低调而神秘的数学系才是真正的好兄弟。
信息与计算科学多设立在数学院之下。在亲历过该专业学习的同学眼中,这是一个“向左比不过专门学数学的应用数学,向右比不过学计算机的鸡肋专业”。前些年,信息与计算科学招生大火,分数居高不下,这大概和专业名字改得好脱不了关系。
如今,莘莘学子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追捧早已随科技的发展转移到了新兴的专业人工智能上。据《深圳商报》报道,早在2017年,针对AI领域的应届毕业生,就有企业给硕士生开30万、博士生50万元的年薪。薪水行情当然也随时间在不断上涨。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设计这一专业在默默消失的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过去10年里,就有39个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退出大学舞台。
这是一个比美术、音乐更容易让人误解的艺术类专业。四年读下来,为你就业操心不已的亲戚可能会忍不住发问:孩子,毕业后要去做服装批发吗?其实,这也是该专业同学面临的困境。
有相关学者认为,申办服装和服饰设计专业门槛相对比较低,但办得深入却不容易。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进入的专业,但培养出来后,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泯然众人。
如今社会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绘画设计,更应懂得营销与市场,那些没办法适应服装行业新变化的专业自然要面临淘汰。
会计学
曾经的会计学有多火爆,如今登上了“被撤销专业榜”的它就有多落寞。
“不知道大学专业选什么,就学会计吧”向来是长辈对你不厌其烦的循循善诱,这也奠定了会计专业在人们心中高薪、体面、有前景的稳定形象。这么好的一个饭碗,谁不争着去抢?
大受欢迎的另一面便是迅速饱和。财政部会计资格评级中心有数据显示,我国会计持证人员在2016年时已经突破2000万大关,而财务岗位仅有1400多万。也有报道指出,尽管会计圈早已僧多粥少,但我国高端财务人才缺口仍有数百万之大。
但有意思的是,会计学还享受着和其他被撤销的专业完全不同的待遇,在2018年我国大学的新增专业中,会计学同样名列前茅。就算国家在2017年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你也千万别侥幸——想和你竞争会计这一金饭碗的人,才不会那么轻易变少。
公共事务管理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一向被人戴上“华而不实”的大帽子,事实上亦是如此,其课程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各个方面,管理、经济、法律、心理、社会学等均沾,无所不包但又无一专长。
等到了就业的十字路口,这一听起来几乎是完美对口公务员的专业,很大程度上又吃了亏。公共事务管理的毕业生报考的是非专业限制的岗位,优势远不及经济、金融、法律等专业性强的同学。
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四年读下来,什么也没学会,公管专业的这个大bug(漏洞),同样也是不少“鸡肋专业”学生的痛吧。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专业其实是个舶来物,20世纪80年代,它从美国引进国内,最初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电教人员。90后、95后大概对小学时期的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具还有印象,在当时网络教育、数字化教学并不普及的条件下,教技人员的职责就是向学生推广电化教育。
现在,网络技术早已更新换代,教技专业如果没有跟进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自然会遭到淘汰。
事实上,在线教育大火的当下,教技专业的同学完全能有更广阔的发展。《2017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参与调查的10多万名家长的教育投资占家庭年支出50%以上。教育软件开发、线上教育产品推广……教育真不愁没市场,教技专业同学的出路,也远不止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电教老师。
生物技术
在麦可思近年发布的本科就业报告中,生物技术多次被纳入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质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行列。确实,对于这门整体产业尚不成熟、国内相关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来说,本科就业率是其一大硬伤。
而关于出路,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们的前辈大概会异口同声地告诉后来人:考研、出国、努力读到博,一路向上直到顶端,在那里,总有一天你会征服生物技术这个难关的。
编辑出版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主流,纸质媒体失宠渐至消失早已有目共睹,编辑出版专业登上被撤销榜单,似乎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不仅被落在了时代后头,编辑出版专业本身也是个不具备明显的“不可替代性”的专业。本科毕业想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你将目光放在了出版社、报社或杂志社,但很快就会发现,各类文科朋友,无论是文学系、新闻系,还是法学、经济学的同学,都跑来和你抢饭碗,甚至优势还比你更大。
媒体行业在转型,其背后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也必然要面临转型。毕竟,如今新媒体就业门槛这么低,是个人都能进。整个行业对于新媒体人才,尤其是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新闻学子、编辑出版学子的需求,其实有增无减。
其实,如今这么大力度地撤销专业,说白了都是在为之前大张旗鼓的扩招买单。
(摘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有删改)
最助力/学长说(1页)
喻邦禄,高中毕业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曾获第2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省级一等奖等奖项。
请找到走向目的地的最佳方式
喻邦禄
备战奥赛一点用都没有
可以说,我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学习化学奥赛课程中的。
然而,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先是教育部宣布取消奥赛保送制度,紧接着是曾获得奥赛省级一等奖的我在省队选拔时失利,这就意味着我的奥赛生涯到此结束。
那算是我在高中最郁闷的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抛弃的人,别人早早地起跑了,我却在另一条路走进了死胡同,还得回来重新开始。加上我们的教学校长总拿我当典型,成天宣传“参加奥赛一点用都没有”,我实在没法静下心来学习。
高三的第一次考试,我就从高二期末考试的年级第二名下滑到年级第四十七名。
那时我常想,备战了几年奥赛,最后除了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难道这经历就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吗?我可以倒背元素周期表,背出任何一个元素的所有知识点,却没办法让生物和英语成绩提高10分,难不成真的“顶到头”了?
在高三,给自己搭建未来的模样
我泡在图书馆里看小说,死皮赖脸地假装自己不在高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
我知道自己浑身都散发着失败者的霉味,长出忧郁的蘑菇,甚至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只能这样了。
期中考试之前,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回校宣讲,其中一个北大医学部的学长这样说:“我在高三弄懂了一件事——学霸们在高中放弃的浪漫、刺激、多彩的生活体验,将在全国一流的大学里一点不少地收获,并且这样的美好生活将延续到遥远的未来。你血战看似无望的高三,其实是在给自己搭建未来的模样。”
现在回想起来,直到那时,“高考”才开始在我心中变得真实。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树,生发无数枝丫,每个人都有顶天立地的可能。
无论在哪条路上,我都能走到目的地
我的奥赛教练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到现在还没有能力一语道破天机,但是科学家可以以各种方式逼近真理,无论走在哪条路上,能走到目的地就是成功。”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早早地起床,干掉一罐咖啡一个包子后第一个跑到教室里上早自习,背生物知识点,默写50个英语单词;然后上一上午的课,中午吃完饭休息40分钟,干掉一罐咖啡一个苹果后再上一下午的课;晚自习上到11点半,熄灯之后,我会再复习一遍英语和生物才睡觉。
就这样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从来不挑食,有吃的喝的就行。
我前桌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候就像魔怔了一样,永远在做题,永远在背书,不看题的时候,眼睛望向窗外的天空,嘴里念着“IAA,下丘脑,效应B细胞,reading comprehension”,仿佛往我面前的空气里一挖,就能破开一个口子,掉出无数的生物知识点和英语句子。
还记得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看到天空飘着大片大片橘红的云朵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真好,以后不用天天喝咖啡了”。
后来,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我有时候会想,人生的目的地在哪儿呢?我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在某一个午后突然醒悟,享受在路上奋斗的心情,这是我走向目的地的最佳方式。
而你们呢?
(摘自《求学·理科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