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2019年11月下刊 《第一时间》2019年11月下刊]()
中学生和教育局的发型之辩,“红”在不敷衍
近日,在福州12345网站上,一份关于自称“普通初升高的学生”对“初高中强制统一发型”的“投诉”件火了,而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复也亮了。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同学并不是简单地发泄情绪,而是很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这种所谓‘学校的良苦用心(要求男生剃平头,女生齐耳短发)’是不正确的”后,还对此做了挺缜密的论证,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他还提出,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要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
尽管这位学生的“投诉”有批判意味,但当地教育部门没有急着批回去,而是先肯定了该同学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求真精神的好学生,认为单从建言角度,诉求难得一见。在此基础上,逐条对其意见进行了解释和回复,既有事实层面的“我市的不同学校对学生发型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对校服更有不同的选择”;也有说理层面的“青春期爱美的同学们容易把时间花在外在美的打理上,容易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学校才以规范发型、校服等方式引导大家养成朴素、简约的审美观”;还有哲学层面的“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的思考……
有抗议,有回应,词锋往还,沟通交流。
【多维解读】
解读一:这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对话
现实中,针对中学生被强制要求统一发型问题,有些学生虽有异议,但也是“虽不愿亦从之”。在此情形下,当事学生敢于就发型管理“质问”教育局,勇气可嘉。出乎意料的是,当地教育局没有“大人不记小人言”,对于这样的一般性的“投诉”只会给予简明扼要的答复,或者给出公事公办式的回应,而是耐心地逐条给出了回复。这样的论辩,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值得肯定,这场“论战”所体现的质疑、较真精神,也挺有价值。教育的过程就是解疑释惑、慎思明辨的过程。学生对统一发型不理解、不接受,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都有责任把理由说得更清楚明白,以理服人。
解读二:这次“辩论”走红的原因
学生跟职能部门对话,这并非第一次。围绕中学生发型问题的争论,此前也有过。但这次“辩论”能走红,究其原因,或许就在涉事学生敢质疑,当地教育部门不敷衍,双方“理对理”,让这场隔空对谈变成了“高质量论辩”。当中学生能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当教育部门的回复也摆脱官腔,不敷衍、真交流,这自然会让“论战”变得更具价值。期待这种兼顾原则性和人情味的“交锋”,多多益善。
解读三:说完教育的大道理也该听听学生的小道理
此次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应看,尽管姿态积极主动,但通篇字里行间都是正确的“大道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诉求和关注,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集体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于集体,个体不可能生存”“在共性条件下的个性展示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每一个教育措施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措施的整体”……单独看里边的每一句话,自然都正确,但“大道理”正确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每一条教育措施就必然正确,更不意味着学校强制剪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其实,学生并非拒绝管理,学生的发型也不是不能管理。但所有的管理均应该体现教育的理念,均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手,任何强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大道理”讲完之后,也该听一听学生们的“小道理”,这样,教育才是全面的、有效果的。
解读四:保持生命的多彩性
教育局给孩子的回复内容,充满着哲学味。哲学是“上位”的,它确能助人思考,提升理性,却不能拿来解决具体问题。孩子缺的不是哲学,因为他的学习之路尚远,足以慢慢补益,他们关心的,是教育的管理者有没有把“生本立场”从墙上、从文件、从讲话稿中请出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学生毕竟不同于工厂流水的产品,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保持生命的多彩性、催发其内在的张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持有的教育哲学和务实态度。
【第一速用】
循循善诱的教育最有成效
邱 磊
近日,“福州中学生为何要统一发型?这个学生投诉亮了!市教育局回复更亮……”的新闻在朋友圈引发好评热议。
中学生为何要统一发型?各种网站上的投诉和回应简直如恒河沙数,有的也可能会由于特殊原因引来围观,但投诉和回应同时赢得好评的实属凤毛麟角。考虑到投诉人为中学生、回应者系教育主管部门的身份和关系,这种现象就更是罕见了。
而这次的投诉为什么会火?回应又为什么会亮?
针对学校统一发型管理的要求,在网上发布的1800多字的投诉件中,这位来自福州的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表达不满和反对,而是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显然十分认真的思考。
这位同学认为,学校给出的发型统一管理的理由是不恰当的,并举出了三个例子,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直接关系,然后他提出了“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的观点。
从全文看,有论点,也有具体的论据,还有论证的过程,整个投诉件完全就是一篇论说文,而且文字表达流畅自如。难怪众多网友予以点赞,对其文采飞扬表示认同的也不在少数。
一个中学生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管理要求公然表示质疑,在后者那里一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很多网友很可能都会有一个固化的答案。正因为先有了这样一个印象,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复又出人意料地打破了这种印象,才会让网友们眼前一亮。
投诉件1800字,回复件1600多字,字数上先已显出了回应者满满的诚意;身为主管部门,遭遇小孩子的质疑,没有为之恼火,也没有感到下不来台,而是在回应中一开始就对其投诉给予肯定,表示“诉求难得一见”,称赞同学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真求是的精神。决心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回应件的基调就此已经奠定。
既然决心以理服人,自然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足够的论证技巧。回应件把投诉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但在辩论过程中也充分显示了为人师长的高明之处。如指出投诉人混淆了形式逻辑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又用“整体不是其部分的总和”的辩证法论证学校对发型进行统一管理符合系统论的要求,同时以自己一方作为教育者的角度,吐露了不希望任何一分子从这个“整体”脱离的心声。回应态度平和而恳切,既是以理服人,也是以情感人,宛若朋友间的促膝交心,无数网友为之动容在情理之中。
福州教育局的回复赢得网民点赞,它在投诉人乃至所有福州中学生那里又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应该不难想象。因为古今中外教育史的经验已经告诉人们,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才是最有成效的教育方式。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复此投诉件的福州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来说,一袭刘海、一头青丝不是小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青葱岁月”毕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德育工作者们一定要放下“德育干部”身板,以朋友身份和学生坦诚交流。
毫无疑问,福州教育局成功了。不仅如此,也留下了很多启迪。
(摘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点评:
文章从两个问句切入:这次的投诉为什么会火?回应又为什么会亮?结合学生的投诉,详细分析了福州教育局的做法,指出其成功是因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论证水到渠成,读来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