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发掘智能时代与书法
主题综述
当键盘逐渐代替毛笔、屏幕代替纸张的时候,我们曾经一度认为书法受大众追捧的时代渐行渐远。前短时间甚至还传出了日本发明书法机器人重现大师笔迹可以假乱真的新闻。这让书法家们为书法的前途担忧。马云却说:“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时代。”那么,智能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书法?
主题方向
1.电脑程序永远不可能替代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亿万国人进入精神文明世界的奠基石。通过汉字书写行为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根基的传递,达到在审美上和文化上代代承传、永恒不灭的要求——恐怕没有一门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能够有如此的担当。这就是书法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所在。
2.大数据时代书法艺术要立志创新。
3.电脑给书法带来了“危”,但更有“机”。因为电脑,书法变成了更为纯粹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以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法、重视这门古老而意蕴绵长的艺术。
【备考素材】
智能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书法
寇克让
一个人坚持临帖、书写,受益是多方面的,不一定要写出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坚持书写本身就是一种陶冶。临摹《九成宫》就会知道《礼纬》《鹖冠子》《瑞应图》和《东观汉记》等古书,学习《麻姑山仙坛记》就会知道《图经》和葛稚川的《神仙传》。当然也会注意到唐代天宝某年称作天宝某载,有时候不读史书却同样可以获得一点历史知识。至于廉颇、蔺相如、乐毅、东方朔、范滂、汲黯等历史人物,写字的人有理由比不写字的人更了解,因为写字的人是抄写着他们的传记成长起来的。
西安碑林有一块唐代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学习书法的缘故我才知道大秦就是罗马帝国,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当年哪里知道去翻阅一下正史里面的《四夷列传》呀!当然这也许算不得真知识,甚至有点掉书袋之嫌,可是,历代碑刻千千万,经史子集,释道二藏,无所不包。只要你确实遍临古帖,也确实是一个有心人,你的文史修养就不会差。
中国人倾情山水的时候特别重视人文气息,与名胜有关的动人传说往往会在山间留下书法的印记。题刻对于风景的升华作用是切切实实看得见的。著名的山崖题刻太多,不必多说。只说在庐山的某地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寒山可语”,仅这四个字,便使山水和游客有了另一层沟通。
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和朋友看美国名胜的录像片,太震撼了,眼睛都受不了啦。后来还是觉得好像差了点什么,到底差什么?要是山上有个亭子,岩壁有块题记……一句话,缺字!当然,那是美国。在中国,缺字的山,不显得亲切。书法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人与人,也是人与自然的交流。
(摘自《书法没有秘密》,有删改)
【第一点评】
书法是在书写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古人将书法看成是具有本体意义的生命存在,强调文化和书法并行不悖,注重书法作为人性修为的根基。今天的书法,不仅与文字相关,也与文学、音乐、美术、建筑、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法因为文化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