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由《延禧攻略》热播想到的
【主题解读】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时事在线】
最近一段时间,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紧凑动人的剧情、简约细腻的美感,成为暑期档“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色调外,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还有不少非遗元素!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透过荧屏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在有些网友看来,《延禧攻略》是于正的“翻身之作”,甚至有人认为该剧制作精良,是“良心巨制”。
但也有网友敏锐地挑出该剧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该剧根本是“胡编乱造”。比如剧中的一个情节是皇后在宫女的怂恿下当场跳起了洛神舞,但歌舞艺人在古代身份卑微,属于玩物,如果主人在奴仆面前表演,是有失身份的表现。还有女主角魏璎珞的举动出格,一个小小的宫女,一进宫天不怕地不怕的,即便跟皇帝皇后对话,也特别能顶嘴——但旧时皇宫是格外讲究尊卑和男女礼法的,如果真有宫女如魏璎珞这样,很可能已经死了好几回了。更有网友犀利地指出,这部戏的历史背景是真的、人物是真的,但它的主体故事情节却是编剧杜撰出来的。
【主流观点】
把皇帝比作“青楼姑娘”,影视剧里的“历史”误导了多少人
王钟的
①长达70集的清宫戏《延禧攻略》终于播出大结局,类似历史背景的《如懿传》又正在热播。这个暑期,清宫戏的表现可圈可点。故宫里从前的“冷宫”延禧宫外突然排起了长队,一些台词更是成为网络流行语,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认同。
②清宫戏的热度从来没有真正降过温。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观众对清朝有着天然的兴趣,对清代人物有心理上的接近感。以《雍正王朝》和《还珠格格》为代表,历史正剧和戏说都获得了极大的市场。上述两剧业已成为影视剧经典,将清宫戏的传统延续至今。
③年轻观众尤其喜欢清宫戏,还因为清朝宫廷生活既让人陌生,又让人感到熟悉。陌生的是人物服饰、建筑布景、社会风俗习惯,这带给人区别于现实生活的新鲜感;熟悉的是“看着清宫戏长大”的80后至00后,早就习惯了清宫戏的话语体系,甚至将这种话语体系移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开玩笑时把自己和朋友想象成“皇阿玛”“贝勒爷”“格格”等。
④与此同时,有关清宫戏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哪怕是最严肃的历史正剧,依然会遭到来自学界和民间的批评。在批评者眼中,似乎某个历史细节的错误和偏差,就足以让一部戏黯然失色。
⑤影视剧创作历来区别于历史研究,为剧情需要,设计区别历史现实的情节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就算有少数硬伤,也不构成对历史剧艺术价值的显著损害。艺术创作途径多种多样,不只有循规蹈矩地遵循现实一种。现代人将《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奉为经典,而这些小说同样存在对历史的“加工”。
⑥问题在于,如果清宫戏赢得市场的方法过度依赖于对历史的曲解,把历史背景当成工具,任性编造剧情和人物关系,就难免损害历史应有的威严。
⑦在《延禧攻略》中,剧中人物穿着古装,却仿佛在表演现代故事。女主魏璎珞一步步从小小的刺绣坊宫女成为皇帝心爱的宠妃,或许有一定史实支撑,也是可以理解的艺术创作。然而,魏璎珞与皇帝的相处方式,却完全颠覆了常识。魏璎珞不仅经常吐槽皇帝,甚至把皇帝比为“青楼姑娘”,在历史中,宫廷中如果出现这样的女性,其下场可想而知。
⑧也许有人觉得,看剧不过是看剧而已,不会把剧情当成历史事实,但是,谁也不知道随着时代的更迭,当电视剧本身也成为历史资料以后,历史会产生怎样的偏差。更何况,既然不需要严谨的史实支撑,不过是借一套古装唱戏,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拍成架空历史剧?既不干扰艺术创作的天马行空,也不忤逆庄严的历史,岂不两全其美?
⑨让历史让位于艺术创作,影视剧就会对观众产生误导;让艺术创作完全服从历史,影视剧便味同嚼蜡。两者似乎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实,影视剧创作并非只有向历史取经一种办法。尤其是这种完全以现代思维架构人物关系的影视剧,拍成现实题材更合适,也更见创作者的功力。无论如何,既然决定向历史取经,就不能把历史给唱歪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时文解析:
[标题]标题新奇中见评判,并以一尊贵(皇帝)一卑微(青楼)、一男人一女子形成的巨大反差,激发起读者浓浓的阅读兴趣。
[①—③段]热门话题引述:“清宫戏热”及其受到的质疑。第①段现象描述,写清宫戏《延禧攻略》的热播,引发了延禧宫参观热潮和热词流行,第②段理性分析,观众对清宫戏热情不减的心理因素。第③段转入讨论话题:对清宫戏质疑不断。
[④—⑤段]作者态度:影视剧作有关史实“加工”的分寸。第④段认为适度虚构情节是必需的(正);第⑤段反对过度曲解历史(反)。
[⑥—⑦段]回归开头话题,并以其为典型事例,谈《延禧攻略》剧情的分寸失当:一是魏璎珞与皇帝相处方式颠覆了常识;二是让后人产生史实认知偏差;三是艺术与史实顾此失彼。
[⑧段]过渡段,承上启下:以反问句启发读者的思考。
[⑨段]结论:处理历史题材的选择。其一是放弃,如果以现代思维架构人物关系,可以拍成现实题材;其二是严肃,向历史取经,就要尊重史实。
【名师手把手】
议论文构思方法——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说理,能让人体味出更多的理趣。其结构或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展开(相对呆滞),或在对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引出观点,阐释事理,最后多数要回答“怎么办”。本文属于第二种类型,行文上更加摇曳多姿。
引论:提出观点(或描述现象)
本论:分析问题(或辨析现象并亮出观点)
结论:解决问题(如何应对)
在《把皇帝比作“青楼姑娘”,影视剧里的“历史”误导了多少人》一文中:
引论:由清宫戏《延禧攻略》热播及延禧宫热游和许多台词成为网络热词说起,引出对清宫戏有关历史细节质疑的话题。
本论:析一,“加工”历史情节的原则,即要把握其中的“度”——适度虚构通常被认为合理,而任性编造难免损害历史应有的谨严(观点)。析二,回到材料,就《延禧攻略》谈三点处置失当的“硬伤”——颠覆常识,误导后人,妨碍创作。
结论:要么拍成现实题材,要么尊重历史。
【大家谈】
清宫剧热,历史感冷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后,不仅失去了此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钩心斗角,借此影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文/张凡,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