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回溯(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作文题)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首先,“预测”渗透在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常见的天气预测开始,再如政治领域的人事预测、经济领域的股市预测、文化领域的流行预测、体育领域的赛果预测等等,大数据背景让预测与生活的粘合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在繁华的上海,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无论虚拟还是现实世界,预测的大小戏码无时不刻不在上演。
其次,“预先推测”的词语解释十分精准。对尚未发生的事件提前进行情况(面貌)描述,不是猜测,更不是臆测,而要经过推敲或推断,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判断走向,甚至影响走向。这个概念界定驱除了对“预测”的随意解读和任意联系,避免套题的同时,体现了命题的严谨。
再次,“生活充满变数”为思辨创造了至少是一个方面的可能。既然充满变数,还有没有必要预测生活;反过来,因为充满变数,所以预测就更具挑战性,更富有魅力。“变数”与“预测”互为矛盾,相生相克。如果说,以往的双概念作文题存在着刻意思辨、被动思辨的嫌疑,这一题,因为一句云淡风轻的表述,轻而易举地区分开了思辨意识和能力的高与下。
还有,两类“有的人”对预测的不同态度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差异既缘于个人秉性趣味的不同,也在于既往预测的准确与否。“乐于接受者”是预测的主要市场,“不以为然者”则倒逼预测不断提升质量。在已经列举的两种情况之下,存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些领域,面对泛滥成灾、意图不轨的预测,相比略显轻描淡写的不以为然,决绝的批判和驳斥恐怕是更加正确的态度;还有更加隐晦的,比如对“预测”,除了一般的接受者,存在着实施和推波助澜者,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接受”,目的或阳光或阴暗,显示着大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三、审题策略
1.话题定位
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无疑是“预测”。有人可能认为,从“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来看,定位为双概念“接纳与拒绝”也无不可,由此还可以得出“世界是多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等结论。但如果是这样,关于“预测”的释义等表述就变得无足轻重,你尽可以其他的语词替代之,套题变得轻而易举,这道题目的特殊性也就荡然无存。
2.立意展开
当绝大多数的同学围绕“预测”来写,我们怎样才能求新呢?
细细玩味导语,可以发现提示远远多于限制,有许多内容可以和“预测”一起组成二元以上的概念群,从而拓开你的思路。比如,对“预测”的解释,扣住“预先”而将“时间”和“预测”结合在一起,认识到“要提高预测的时效性”;扣住“推测”,而将“猜测”“臆测”等过于主观性的因素剥离出去,可论证“比想象力更重要的”;扣住“生活”,去放眼各个领域,写“预测还是引导——从国际时装色的发布说起”“贝利为什么又猜错了”“股评是如何失去诚信的”“我们是怎样确定高考目标的”,将“预测”与流行、体育、股市和教育等相联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扣住“变数”,指出准确性是预测的最大困难和最高魅力,通过梳理提高预测精准度的多方因素,写“预测的美丽与哀愁”;扣住两种“有的人”的态度,写“为什么我们要拥抱预测”“为什么我们要拒绝这样的预测”等等。导语使我们在思辨层面找到依托,里面有与“预测”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的概念或内容,找出来,以“辅助线”的方式与核心话题相映照,口子更小,思路更清,立意也就更高。
再回来看“预测”这个话题本身,在考场里,我们也许对导语的推敲无法做到周全,那么,通过对话题展开三重思考,也可以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认识。
①落点思考
放眼各领域、各国、各阶层,从中撷取素材和立意点。比如,越是精英阶层,越是欢迎“预测”,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剖析;比如体育领域,明明预测十有九不中,为什么人们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成为足球文化的有机组成;比如男人和女人,存在着对预测的依赖程度不同,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从历史沿革、年龄递增和文化变迁等角度去发现。比如,从古代的经验判断到现代的科学预测,期间经历了什么,区别又在哪里;比如,从小孩的天马行空到老人的谨小慎微,预测是不是抹杀想象力的元凶;比如,从岁月静好田园牧歌到信息文明数据时代,预测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将话题“入人、入文、入事、入物”,在光怪陆离的人生中抓取一抹最有感觉的亮色,也是很有效的一招。如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与“预测”关联紧密,拥有故事;如哪一篇文涉及到“预测”,它的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如哪一个事件或现象与“预测”相关,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启示;如哪一些工具或策略决定着“预测”的生命力,写“做一个靠谱点的股评家”“想起了华阳洞里的那把火(读《游褒禅山记》有感)”“从足球报的一再出错说起”“朋友圈的信用是怎样流失的”等等。
②逻辑思考
善于用追问的方式建构思维链。如设问:谁在预测?预测什么?什么是预测?什么是真正的预测?为什么要预测?为什么要拒绝预测?怎样去预测?怎样去优化预测……在任意一个点上去收获立意的灵感。
“谁在预测”和“预测什么”与落点思考有很大程度的一致。“什么是真正的预测”可以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之迷惑性剥离,从预测的受重视说起,指出有些所谓的预测名不副实,要使预测真正有益于我们的生活,需要关注哪一些。
“为什么要预测”分析预测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为什么要拒绝预测”意在探究预测被厌弃的深层原因和解决策略。当然,在“谁在预测”和“预测什么”的基础上去思考“为什么”,入题会更深,说服力也就更强。
“怎样去预测”和“怎样去优化预测”利于展开策略建构,可以归纳出预测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处理得当,能给人很深刻的启迪。
③错位思考
因为对“预测”存在两种分野明显的态度,所以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采用“错位思考”的方式兼顾二者,使论证既严密周至又富有新意。
如果大部分人是要肯定“预测”的,那么我们不妨取题为“预测时代的不幸生活”“莫让预测左右你的生活”,首先承认“预测”的有效性,然后指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预测”已经因为滥用而成为灾难,提出少一点预测可能更有利于生活幸福;或者以“有多少预测可以乱搞”,从回溯预测的清誉开始,指出由于预测可能带来的利益会蒙蔽人心带来祸乱,进而分析怎样的预测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觉得否定“预测”力有不逮,可尝试以“当预测已经无法拒绝”“既然预测躲不掉”“并非预测惹的祸”等题目发端,先局部认同批判者的立场,指出今天的预测的确让人无力吐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着介绍预测从古到今对人类生活有过的积极意义,然后亮出“优化之分辨之而不是一弃了之”这样的鲜明观点。
还有一种错位可以在“预测”所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的概念中衍生。比如“从猜测走向预测”“仅有想象是不够的”“别让预测成了诱导”“预测如何成了引诱”,通过对词语的正本清源,让读者触摸到核心话题的适用边际,而获得耳目一新之感。
四、思路延展
1.仅有想象是不够的
对“预测”多有诟病,一是由于背后有太多的利益算计,二则因为“预测”的准确率实在很煞风景。真正的预测无关八卦,也不只是满足好奇心,它与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关,即使不幸总要来临,精准的预测也有助于我们少一点伤害。保留我们可爱的想象力的同时,多一点理性的预测吧。
2.预测如何成了引诱
很多人相信预测拥抱预测,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的力量。有众多的数据,有高智商的头脑,有越来越先进的计算工具,预测与真实未来存在紧密关联的无限可能。可是,那么多声嘶力竭的呼喊声中,有几许预测可以成真,众多股民的人生悲剧是不是真的只是因为“生活充满变数”。当利益成为最大的诉求,良知就会被高高挂起,所谓的预测不过是“引诱”的代名词。所以,当平静的预测成为奢求的时候,管理者应该如何积极介入,用科学、责任,更用制度去匡范人性中恶的一面,预测可以错,但不能恶。股民应该去承担选错的风险,让股评回到专业,回归良知。
3.想起了华阳洞里的那把火
差不多一千年前,有一天王安石苦恼万分,因为一句“火且尽”,一行五人丧失了一穷华阳洞的绝佳机会。那位“怠而欲出者”作出了著名的“预测”,这个预测是基于他对火把燃烧时间、华阳洞危险程度以及自身安全估价的简单判断。王安石的不满在于“随之”,可以容忍人家预测的不准,却不能原谅自己的轻信和轻随。人在特定的场合下,容易对别人的预测缺少足够的判断力,所以,王安石痛定思痛,发出了著名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喟叹。王安石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他的受伤会导致别人的预测逐一成为井绳,我以为大可不必,尊重规律、有责任感的预测即使有错也是瑕不掩瑜的。何况,那一天的火把,事实上最多也只能支撑他们多走几步而已。所以,不轻信预测,也不奢求预测,才是王安石和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