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发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片段展示】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张晓风
巷口有人在卖橘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点评】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文章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橘柑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来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片段展示】
归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施 远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叫人倾羡,他们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最真最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是钱吗?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最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走好!
【点评】本文突出的优点是思路开阔。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联想到“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联想“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由“游子归家”而“心灵归宿”,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步步深入。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会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
【片段展示】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
【点评】作者独出机杼地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诗情洋溢地借“寂寞空屋”来引类作譬,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
精心“布势”,展现独特的创意
1.悬念式。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议论性散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比如巧设悬念,方能夺人眼球。
【片段展示】
这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为你的存在,唐太宗才成为一代贤君,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如君不信,请阅中学历史教材唐朝部分“唐太宗与魏征”一节。
相反,因为你的缺席,周厉王刚愎自用,滥杀无辜,使得只能“道路以目”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怨恨他。终于,百姓如河堤决口,冲进王宫,周厉王落了个被流放于彘的下场。
从古代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步入现代日常生活。
……
从现代日常生活,我们步入令世人瞩目的场所。
……
你是谁?
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头脑发热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原来错误的方案得以废止,不严密的计划得以完善,不得力的措施得以加强。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前进道路上覆盖着鲜花的陷阱得以回避,让人伤痕累累的荆棘得以铲除,人们走得更平稳,也更快捷。
你,起初虽然可能被误认为是冷风冷雨,没有人喜欢你,但——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
【点评】此文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可读性强。“你”是谁?文章一上来并不直说,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到了快结尾时,作者才道出——“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
2.曲径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起笔处不直接给出观点,而是在迂回曲折的叙谈、阐发过程中渐渐推导出全文的主题思想,明确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其妙处是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篇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
【片段展示】
人生可以另起一行
吕 麦
作家刘诚龙先生,曾经拟订了两份名单,做了一个人气测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金圣叹、李渔、洪昇、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我相信,如果让你来回答,答案肯定和我一样:看到第一份名单里的人,会皱着眉头问:“他们是谁?干什么的?”但对于第二份名单,却如数家珍般熟稔。刘先生得出的测试结果也是: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要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多得多。
但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辉煌显赫、风光无限,他们全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都是些默默无闻、灰头土脸的落魄秀才或是考场败将。然而,岁月的更迭,历史的沉淀,名噪一时的状元们,不过是昙花一现,风过无痕。可见,一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代表一生,预示永远。
……
其实,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还可以有第二、第三、第四……更多的起点。一次失败,怕什么?不必灰心,不必沮丧,更不要裹足不前。美国政治女强人希拉里说:“不论怎样,不要放弃梦想,勤奋学习,执着信念,跌下去,要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起来。绝不要听任何人说,你不该或不能这样走下去。”此路不通,无须死磕,拐个弯,另起一行。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
【点评】本文开头并不急于亮出观点,而是出人意料地列出了两份名单,然后由名单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只要努力追求与奋斗,“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全文布局上颇具“曲径通幽”之美,给人以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
锤炼语言,写出文采斐然的散文味
“文采”是什么?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议论性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以返璞归真为上。比如郁达夫《怀鲁迅》一文中写道:“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以“一片微红的新月”象征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清新的笔触,诗意的描摹,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具体行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新鲜活泼、内涵丰富且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表情达意;要善于以长短交错的句式、偶句奇句的搭配造成抑扬有致的节奏感;还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句的感染力。
【例文展示】
向儿童致敬
山东一考生
听到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去亲自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这样做了。我不禁笑了:瞧,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是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里,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质疑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于街道并接受万众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吗?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们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距离。当孩童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强烈的求知欲却会被他的父亲视为可笑的事情。柏拉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产生疑问,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可爱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又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们,却霸道地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当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领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已经步入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纯真不能死,因为,我依然,还愿意是个孩子!
【点评】立意上,文章以“向儿童致敬”为题,发出了“童心可贵、可爱”的赞叹,极尽对儿童的赞美与褒扬,这在时下童心泯灭、儿童“老化”的现实映照下,足以振聋发聩。选材上,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做到了有理有据,显示出较深厚的作文素材储备。同时,作者有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能活用命题材料,将其运用至无形之中。这也是我们所欠缺的。
(摘自《语文报·高考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