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回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道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相对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对此我不敢苟同。实际上,它依然延续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路,与连续几年的题目貌离神合,在平稳中向更有时代气息和更有思想区分度的方向演进。
2009年的“板桥体”意味着材料作文的回归,审题难度很大。2010年的“丹麦人钓鱼”可谓中规中矩,区分在于审题之后的立意和选材之高下。2011年“过去与不过去”开始了二元概念、对立统一的思辨风潮,之后除2012年“心灵的微光”之外,2013年“重要和更重要的”、2014年“自由和不自由”、2015年的“软和硬”,都是如此。从命题导语(材料)看,寓言和事件逐步远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成为主流,而且其中话题嵌入的迹象越来越鲜明。到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现象,又是写作话题,其形式与2012年春季高考的“我的写作经历”逼似,只不过没有用“以……为话题”这样的表述罢了。
不妨把“话题”抽取出来,即“评价他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导语的功能实际上是被弱化的,直接列出“话题”如果不那么突兀的话,之前的文字有或者没有,写作要求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评价他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评价”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的生活”,需要你对这个整体发表看法、呈现思考。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等内容固然可以成为行文中的分论点依据,但都没有话题本身来得更重要。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就话题展开讨论呢?既然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你是“认同”“否定”还是“补充”呢?推敲题目,恐怕简单的“否定”是最不讨巧的,别去评价他人的生活,不仅不可能真正做到,分析起来也必然脱离现实而陷入假大空。以“认同”为依据,从导语中挖掘核心分论点,指出这是无法回避的时代特征,甚至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成长的必由之路,可能会产生一些新意。以“补充”为思路,如从否定开始,不仅批评探究别人私隐的不道德,更从民族劣根性说起,指出我们这个时代不该沉沦,而是要一起努力营造尊重他人、尊重个体空间的氛围,去追求更有品质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如从肯定开始,承认“评价他人生活”的不可避免,指出“评价”对他人和自我的正面价值,从“评价”的内容和形式的完善乃至从“评价”的相关与衍生去思考,来提炼优化“评价他人的生活”的策略。显然,“补充”的思维层次是最丰富的,也是最有启发性的。
对很多同学来说,会觉得很难用素材来落实观点。古人的素材用不上或者说不能大量用上了,现代人与现代事件又积累太少,的确是个问题。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破解,我们可以关注教材,像《邂逅霍金》,可以推导出“之所以评价他人的生活是因为还没有能力去评价更有价值的东西”“生活之所以被评价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平静”等结论。我们也可以去关注热点事件,比如影视明星霍建华和林心如相爱受到祝福与汪峰章子怡结婚时遭遇谩骂进行对比,指出网民从乖戾到温情的变化关乎明星形象和网民自身的境界成长。还可以关注社会现象,比如分析真人秀火爆背后的因与果,提出娱乐至上与品味下滑的相关性等等。
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高考写作的思路慢慢贴近,一路走来,高考作文正从泛理念议论或小情怀抒发到有现实依托的见识呈现转变,一般意义上的审题不那么重要了,而思想高度和思维复杂度的比拼将会越来越激烈,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