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曲尽波澜,写人深及灵魂
——以《红楼梦》为例
[名作简介]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家。《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写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黑暗和罪恶。
在众多人物中,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她出身于金陵王家,聪明能干,深得贾母信赖,是贾府的实权人物。她为了金钱和权势肆无忌惮地干着各种坏事,甚至连阴曹地府也不加理睬。小说通过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阴险、恶毒、贪婪的王熙凤形象,艺术地概括了封建掌权者的性格特征。
[范本呈现]
王凤姐弄权水月庵
曹雪芹
当下,凤姐便辞了众人,带了宝玉往水月庵来。
略坐片时,众婆娘、媳妇陆续散去歇息。老尼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只因我先在长安县善才庵出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不想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金哥,一心要娶,打发人来求亲。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李公子定要娶他女儿,守备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一声,打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了,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两银子,不过是小厮做盘缠,我一个钱也不要。”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发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次日一早,宝玉求凤姐再住一天。凤姐想了一想:丧仪大事虽妥,还有一半点小事未曾安插,再住一日,岂不又在贾珍跟前送了满情;二则又可以完净虚那事;三则顺了宝玉的心,贾母听见,岂不欢喜?便向宝玉道:“我的事都完了你要在这里逛,少不得越性辛苦一日罢了。”宝玉听说,千姐姐万姐姐的央求:“只住一日,明儿必回去的。”于是又住了一夜。
凤姐便将昨日老尼之事悄悄的说与来旺儿。来旺儿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受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
却说凤姐等又过了一日,次日方别了老尼,着他三日后往府里去讨信。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张家女儿和那守备之子双双殉情而死。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自此,凤姐胆识愈壮,恣意的作为起来。
(编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十六回,题目有改动)
[定点钻探]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就选文来说,王熙凤是中心人物,应承官司、弄权官府是中心事件,在这短短的篇幅中,其叙事之曲折,写人之立体,语言、心理描写之生动,圴堪称典范。
首先,叙事曲折多变。故事起因是水月庵净虚想通过王熙凤经王夫人、贾政修书一封,转托长安节度云老爷帮张家说服守备退聘礼(实为以势压人),王熙凤以太太不管一口回绝,是为一折。接着净虚转求熙凤,而熙凤以“不等银子使”再次回绝,是为二折。于是,净虚由求改激,一句“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激起王熙凤的兴致,便以三千两酬银应承下来,但当净虚请她明日就去办理时,王熙凤又借口事忙推托,是为三折。毕竟净虚练达人情,一番奉承后,得到了准信,是为四折。结果,官司虽赢,而张家之女与守备之子双双殉情,令人唏嘘,是为五折。
其次,心理刻画细腻。王熙凤是选文着力刻画的人物,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我们便看出她的贪婪和狡狯。她明知生生拆散两个年轻人的婚姻要遭天谴,却为了三千两银子而不顾“阴司地狱报应”。虽贪图对方银子,却口是心非地说只是为小厮索取盘缠;本为送贾珍人情、了却净虚官司、讨好贾母,却说成答应宝玉而免为其难再留住一宿,其狡狯可见一斑。请贾政修书肯定不成,又不敢假借他的名义,所以找亲信来旺儿,用丈夫贾琏的名义去托长安节度使云光,他日即使事情败露,也不至于天塌下来。其心思缜密实非一般女子所及。
再次,语言描写生动。除了王熙凤言如其人外,净虚的语言描写也很生动。本来拐几个弯恳求他人帮忙就非易事,而净虚却能达成目的,这完全得益于她能说会道。求王夫人和王熙凤两次遭拒后,她变求为激,而这个“激”字又以张家看轻贾府为说辞,使得王熙凤为贾府尊严不得不应承下来。而在王熙凤借口事忙时,净虚又改用“捧”,奉承王熙凤能干,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心里熨帖得“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自然所托之事便水到渠成了。
[我仿我秀]
桂亭园
桂亭园小区设计独特,古色古香。
小区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张姓老人,他是小区的老住户,大家都尊称他张爷。张爷有张古铜色的脸,上面镌刻着道道皱纹。他不苟言笑,自有一种凌厉的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一日,张爷闲坐窗前,望着远处精巧的楼阁,萌生到小区走走的念头。这么多年张爷一直忙于工作,忽略了很多生活细节,他准备静下心去观赏一下生活的小区,赏一赏身边的风景。
张爷走进园区,舒展的眉宇渐渐地皱了起来:路两边停放的车辆,杂乱无章;居民扔在花坛、路面的垃圾,随处可见;小区住户穿行草坪,随意践踏……张爷不乐意了,内心燃起一团火,指着一个正随地吐痰的年轻人训道:“做人要讲公德,怎能随地吐痰?”年轻人一看是张爷,悻悻地走开了。
自此,张爷像换了个人似的,整日在小区巡视,只要见到有人乱扔垃圾或穿行草坪,就上前阻止。慢慢地,小区多了一个比清洁工还要上心的人。于是,张爷背地里又多了一个称呼——环卫主任。居民们表面上对他温顺听从,背后却指指点点,敬而远之,生怕被他逮个正着挨批评。
杨廷是小区住户。这个青年性格有点儿桀骜,加之前两年生意失败,从此一蹶不振,三天两头在小区晃荡,时常招惹是非。张爷早就看不惯他了。这日,张爷看到杨廷迎面走来,心里琢磨着年轻人怎能如此逍遥?于是径直上前,逮着杨廷就是一顿训斥:“你这小子,天天混日子,无所事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有什么用?”杨廷也是满脸愠色,针锋相对:“你这老头,天天在小区中管这管那,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背地里大家都嫌你烦!” “是啊,年纪大了就别找闲事了,回家养老去吧!”“小区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也不会因为你改变多少。”围观的群众七嘴八舌,都把圧抑已久的不满指向老人。老人木木地站着。
“张工!”一声叫喊,替张爷解了围。“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小区是张工设计的,倾注了很多心血。”站在众人身后的那人解释道。张爷拖着沉重的脚步,失落地挤出人群,背影消失在昏黄的天色中。
桂亭是张爷的爱人,张爷一生设计了很多著名建筑,设计这个小区时,老伴不幸患病离世。为纪念老伴,他向建筑商提出一个要求,用爱人的名字命名,情愿收取一半的设计费。
点评:本文类似小小说。写一位古稀老人张爷对小区环境十分上心,每天巡视小区,制止各种影响小区环境的行为,于是与住户发生了冲突。其实,这位张爷这么上心小区环境,背后确有隐情,其中倾注着他对老伴的思念。文章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对话基本切合人物身份,只是心理描写还可以更加详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