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死记范文”,宜“学习借鉴”
在备考中,一些考生为了“速成”,抱着侥幸的心理,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或“经典”故事,以期在高考时碰碰运气,结果就是“套作”“撞车”现象变得非常严重。还有些考生平时死记一些“经典”故事,考试时添头加尾,以示扣题,这样敷衍的成文,自然是离题千里。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前突擊苦背数篇“范文”,考试时只会生搬硬套,结果被认定为抄袭。
平时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所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时,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但学习、借鉴的要义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袭或依葫芦画瓢式的生搬硬套。我们平时除了多读名家大师的文章外,还可以多看看那些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因为这些文章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忌“一曝十寒”,宜“持之以恒”
作文备考要舍得花时间,要打“持久战”,制订系统计划,循序渐进,贯穿整个高考复习的始终。作文复习的“短板”在哪里?怎样弥补这些“短板”,才不会影响其他专题的复习进度?这是我们在作文复习计划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写作文跟做许多事情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写作训练半途而废,“量”不够,作文能力如何提高?勤于阅读,勤于写作,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才能品尝到作文取得高分的喜悦。巴金说过:“写吧,经常写,你才会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至理名言。
忌“闭门造车”,宜“关注生活”
一些考生由于平时缺少生活积累和阅读沉淀,就在作文里胡编乱造,破绽百出;一些考生的作文缺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内容空洞,不堪卒读;还有一些考生的作文与生活“绝缘”,与时代“脱节”,立意肤浅,观点幼稚。
要想作文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选择新鲜的材料。新鲜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思想、新风尚。因此,要想写出上乘的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鲜活的素材,描写独特的感受。关注生活小事,讲述热点时事,挖掘身边善事,写出独特往事,这样的作文才“接地气”“聚人气”,才有“新鲜感”和“时代感”,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忌“好高骛远”,宜“夯实基础”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只要考生基础等级扎实过关,即便发展等级一般,作文也可稳得三等(按六等划分),即42~48分。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应把重点放在作文基础等级上,基础夯实了,作文成绩自然就会上去了。如果作文基础不扎实,发展等级也难以上去,得分自然很低。
此外,字数、字迹和卷面是作文基础中的基础。高考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虽然评分标准规定每少50字扣1分,但如果字数明显偏少,可能不等阅卷老师仔细阅卷就要先扣去一半甚至更多的分数。而字迹和卷面是阅卷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作文的评分起着关键的作用。
忌“形式单一”,宜“多种多样”
很多学校高考作文备考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写”,但学生惮于写,老师疲于改,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其实,高考作文备考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可以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专项指导;可以开展开头、结尾、过渡等片段训练;还可以举办交流会,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还可以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做摘抄,既积累了素材,也夯实了基础。
成也作文,败也作文。那些文质兼美的作文绝不是靠心怀侥幸得来的,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地安排作文备考的时间、方法、步骤和实操策略,为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3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