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银屏上的光艳照人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汗水,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很努力”的小花小生们不仅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反而招来一大片骂声,其根源在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与人对话“头动眼睛不动”、开心生气通用“嘟嘴、瞪眼、咬唇”大法、“带着微笑的悲伤”……
演员努力提升演技、打磨好作品、得到观众认可,这本来是一条顺畅的逻辑。但是,一些演员很少在提升演技、揣摩作品上努力,更懒于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涵养,而好的作品、好的表演恰恰需要这些。
一年拍11部戏的演员,留给每部戏的时间只有1个月零几天,除去熟悉剧组、正式开拍的时间,几乎没有空闲读剧本、分析人物,质量可想而知。没有细腻的体会,当然只能程式化地“开心哈哈哈”“伤心哇哇哇”了。4年没有休息的演员,根据统计,其作品的豆瓣评分多在6分及格线以下,可以想见,其“努力”“辛苦”也只是往来于各剧组的疲于奔命罢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誉为中国影视业的“黄金时代”,优秀作品的涌现离不开演员的努力。之前一期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中,章子怡曾经谈到自己拍摄《我的父亲母亲》的过程。为了熟悉农村少女“招娣”的形象,她曾与乡下农户同吃同住三个月,为他们摊煎饼、干农活。巩俐拍摄《红高粱》过程中,每天坚持骑驴、坐轿、挑水,活成一个真“九儿”……或许,当时演员的繁忙程度比不上当今的流量明星们,但是他们用的每一份功都在作品上、在文化上,当他们深入体会属于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当他们的所思所想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人物的层次、作品的内涵自然得到了提升。
当然,时代在变,当时的演员也没有今天这般诱惑:IP打造、流量变现、资本运作……五花八门的招式让当今的影视更像一种工业而非文化。但今天的观众早已厌倦了粗制滥造的古装、仙侠、穿越、都市言情……影视正在向其本质回归——那就是文化。
影视本质上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之所以散发出光芒,乃因其思想性、艺术性。实现思想的升华、艺术的精湛,最重要的是提升修养、用心体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内涵的提升往往就在“一点通”之间,而这个“通”是天分、积累、思考与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到底,“努力”只是当今演员们逃避观众质疑的借口,大部分人并没有“努力”到点子上。
厌倦了“努力”“劳模”的通稿,我只想对演员们说一句:抱歉,中国的影视圈不缺“真的很努力”。要在观众指责中找到突破口,要在“戏子误国”论调中直起腰杆,思想、文化、内涵才是演员们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思辨:做任何事,要想成功,都必须努力。但努力不是每天熬夜,不是拼命赶场子,不是全年无休地奔波,努力是认定了一个目标并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就像做演员一样,磨炼演技、提升修养才是应该努力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出名挣钱,那么从一开始,你就努力错了方向。这样的“努力”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立意:①志当存高远,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②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你的人生才不会被辜负。③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