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综述:她错过了一站,十四个人因此错过了后半生。十五条人命,令人叹息,更令人震惊。11月2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公布调查结果。48岁的乘客刘某因为坐过站而跟司机吵架,并持手机砸司机头部,司机用右手抵挡、还击,后来急打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越过中心线,与对面的小车相撞后,撞断大桥护栏坠入江中。消息公布之后,互联网上呈现密集讨论,集中于悲剧发生的原因、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再现等话题。
【媒体撷英】
谁为疯狂的公交车负责
张静雯
当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的真相揭开之后,悲剧顿时叠加上了荒诞,除了叫人悲恸遗憾,还叫人唏嘘错愕。
那个乘客胡搅蛮缠的举动,的确云集了众多令人厌恶的特质,自私、偏激、冲动,做事完全不顾后果。但更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还是那个司机,他可是身体力行配合着乘客“犯二”的表演:乘客指责他,他转过头“回敬”好几次,路也不看了,解释着解释着,就变成了回骂;乘客突然袭击过来,他也不示弱,一只手放开方向盘就还击过去。一车人的安危可都在您手上呢!基本的操作规范和职业操守,都被斗气的心给吞了。
关于“遇到二货怎么办”这个问题,有人给出了一个看似很怂的意见:“首先要忍”,不斗气、不较劲。在明显情绪不稳定的闹事乘客面前,控制事态才是当务之急,激怒对方,只会把所有人都推向更危险的深渊。一个老司机的基本修养,本该在这儿才对。
每每思考新闻事件,我习惯随手写下关键词,日子长了,我发现笔记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一是边界感,二是职业感。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对万州公交事故有具体的解释力。很多人扼腕,如果有乘客上前劝阻这场争执,或许大家都能得救。可司机始终是车厢内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紧急情况下,他的职业素养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关于“遇到二货怎么办”,海南琼中的大巴司机黄师傅,用实操给了个答案。2018年3月,黄师傅驾车行驶过程中,一个愣头小伙子先是抢拉挡把,后又抢夺方向盘。两个危急时刻,黄师傅都做了一件事,及时靠边停车,然后再试图稳住对方。这样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重大事故常常像个挖掘机,把一连串类似的大小事故和隐患都挖掘出来。乘客骚扰、甚至抢夺方向盘引发的事故,能够搜出一个长长的列表出来,这次出事的万州22路公交车,在2015年就曾经连续发生过两起类似事故。仿若同款的事故,现身说法地给“海恩法则”做注脚: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二货”不常有,但每一出现,杀伤力惊人。可如果教科书级别的应急操作,真的能变成“教科书”,司机们能够有一份更细致的应急指南,会不会至少能让情况变得好一点儿?
最后,忍不住为“冷漠的围观者”说句话。有人说,22路车上,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其他乘客对眼前的互殴无动于衷,让人怒其不争,就差去问鲁迅先生怎么看了。这种指责太过苛刻,对受害者不够公平。
很多人不是没有同理心,扪心自问也承认,如果换做是自己,多半也会一声不吭,看着他们拉扯,心里揣着一点“不会真出事”的侥幸。只是还有个问题,即便真鼓起了勇气,我们真的知道该怎么做吗?怎么才能稳定对方失控的情绪?如何才能有效制服对方,同时尽可能避免自己受伤?很多时候,冷漠未必是冷漠,而是不知所措。
几个月前,一辆衡阳开往长沙的长途大巴上,一名乘客伸手抢夺司机的方向盘,把一车人推向险境。这时另一名乘客杀出,飞起一脚猛踹,一举制服闹事者。万州事故调查结果公布后,这个旧视频引来八方点赞。相比22路公交车里那些被网友们勾勒出的“冷漠围观者”群像,这位乘客很有杀伐果断的热血,仗义出手,让全车人脱险。这是个完美的英雄故事,可如果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里只有个人英雄主义,那可远远不完美。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争鸣探索】
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文明革命
何鼎鼎
重庆公交坠江的视频公布了,看到的人无不在叹息中悲愤:就因为坐过了站,女乘客便要丧失理智死缠烂打,这不是害人害己是什么?就因与女乘客交手,司机居然也忘记了方向盘下还有十四条生命,这样的分心也不应该啊!更值得可怜的是那一车无辜乘客,因一场口角葬身于长江之中,这是不可承受之痛!
由此,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探讨:撒泼的女乘客与失手的男司机,到底谁的责任更大?其实,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反思的重点并非事故责任如何分配,而是文明的责任如何承担?谁来承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在车窗外。
其实,除了如此极端恶性的坠江案件,许多类似的摩擦往往并不少见。就在不久前的北京,一名女乘客因坐过站后要求停车被拒,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机,导致公交车与小轿车剐蹭,酿成险情。而在早两年,还是在重庆万州,同样因为坐过站,有乘客对公交司机大打出手,导致客车失控撞倒行道树……公交车过站了还有下一站,生命过站了哪有下一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至赴江蹈海?
悲情,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从犯罪心理学上看,许多杀人案都属于“出离愤怒”的激情杀人,导火索极微小,是一个微笑、一句道歉都能浇灭的“火星”。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起因情绪失控导致汽车失控的悲剧之所以如此广泛地拨动心弦,也是因为最近在公共场合,类似“闹事”已非一起两起:频频出现的高铁霸座现象,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张,烈度之大,总会让人惊诧:不怕大困难的中国人,为什么总克服不了这样的小情绪?为什么权利意识已如高铁一样“提速”,但规则意识却迟迟跟不上?为什么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了,文明素养与公德之心却落在后面?这是一种文明的反思,一种文明的心痛。
许多制度与伦理看似约束着你我的手脚,却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为秩序而演化,为生存而发展。社会倡导“理智”,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合作的基础,不然人类何以生生不息;我们需要建设“法治”、强调规则意识,因为这是通行陌生人社会最简单的“红绿灯”,是全社会收获稳定预期的基本保证;为什么“公德”总是必需品,因为没有人生活在一个单次博弈的世界里,我们都要反复打交道,你对他人的善意与和气,兜兜转转,终究会回报到你自己身上。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明,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根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安全带。
40年,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有网友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所言极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倒逼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的提升,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中国很流行,书名就是《人的现代化》。今天,在“仓廪实”之后,我们或许尤其需要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课题,以一场文明的革命,构建起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思辨:每次事故,都刺痛着公众情感的伤口;每次事故,也都可能成为社会治理查漏补缺弥足珍贵的经验教材。反思万州公交车坠江这一事件,一是乘客枉顾规则意识、文明素养的缺失,二是司机没有厘清职业的边界感,缺少责任心。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在生命面前,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用爱和理性驱散阴霾。
立意:①尊重生命、尊重规则,理应成为我们的底线。②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戾气,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③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仅需要规则来约束,更需要法律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