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新设立的“勤劳奖学金”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炸开了锅”。100名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奖,每人获奖金500元。这一奖项,在武汉高校中属首次设立。与其他奖学金不同,该奖项专门针对“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设置。
评选条件中,除要求学生思想品德优良、热爱学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外,还要求在校期间热爱劳动,自强自立,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自2018年3月至今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满三个月。经校学生处、团委、财务处等组织评选与终审,100名获奖学生名单出炉。
【多维解读】
解读一:“勤劳奖学金”是对劳动精神的弘扬
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优秀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还应当有更加丰富的参照体系。比如德、体、美、劳等诸多因素都应当考虑在内,甚至应当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光鲜,而忽略其它优秀品质的养成,显然并非教育之道。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被忽视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一些大学生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行就是鲜明的例证。尤为荒唐的是,甚至还有一些学校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比如惩罚学生打扫卫生等等。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回避劳动,害怕劳动。于此而言,“勤劳奖学金”的推出可谓是正当其时。
解读二:“勤劳奖学金”是劳动光荣的生动注脚
学习也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劳动也是学习,是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自强自立。奖励热爱学习者是一种育人,同样,奖励热爱劳动者也是一种育人。如今的大学生的确需要“勤劳奖学金”之类的德育行动,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因为升学竞争激烈,在升学的指挥棒下,少有参加过生产劳动。多年来,教育部门面向所有学生力提倡劳动教育,但不可否认劳动教育在不少学校是缺失的。只有让大学生具备热爱劳动的观念,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读三:“勤劳奖学金”具有导向意义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武汉高校中首次设立的“勤劳奖学金”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动美丽、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也能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他们做到自立自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勤劳奖学金”极具导向意义。勤劳,是有志青年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而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就是热爱生活;勤劳努力、自强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愿“勤劳奖学金”这一品牌能够使该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实现新的更大飞跃;能够在更多学校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让勤劳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时尚。
解读四:“勤劳奖学金”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成功观
过去,奖学金往往集中到成绩拔尖学生的头上,少数绩优生“拿奖拿到手软”,其余大部分学生则只有“羡慕嫉妒”。如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热情高涨,高校的经费状况已更加宽裕,这为增加奖学金提供了条件。但在金额上增加的同时,在门类上也应更加多元化。实际上,只要是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设立一些“非一般”的奖学金都值得鼓励。比如对校外实践成绩显著的同学、对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同学、对创新创业有成果的同学,都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奖学金,来彰显学校的价值导向,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奖学金的门类多了,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更意味着有更多不同特点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别看金额也许不大,但教育意义是重大的——对大学生而言,追求学习成绩当然是必要的,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是只有成绩优秀一条路而已。培养大学生多元的成功观,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对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第一速用】
“勤劳奖学金”激发的未必是真心勤劳
刘天放
武汉这所高校设立的“勤劳奖学金”之所以引发热议,因为这个奖金是专门针对非贫困生,目的是要发挥更广泛的辐射引领效应,不再让“热爱劳动”“勤工助学”等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定“标签”,从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晨兴夜寐、俭以养德”,在辛勤劳动、努力奋斗中自我发展,获得幸福生活,并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共识。据悉,该校还将把“勤劳奖学金”打造成学校德育的品牌。
而评选条件中,除要求学生思想品德优良、热爱学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外,还要求在校期间热爱劳动,自强自立,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自2018年3月至今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满三个月。可见,高校育人,就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其健康发展的新办法,以让学子们在成长中获得劳动的感悟,动手能力提升后的惬意,对于大学生珍惜生活,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实践能力,磨练耐心和毅力等,无疑好处多多。
据了解,该校每年奖助学金总额超过2000万元,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了多类奖助学金和9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资助、激励和教育引导作用;但对占多数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引导效果并不特别明显,由此才出此策。而从学子们的反馈来看,这一新举措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可甚至赞誉。多名获奖学生表示,在认真对待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磨炼了耐心与毅力,收获了成长;将继续坚持,让勤劳成为生活时尚。
一直以来,大学生在动手劳动和实践方面一直备受诟病。不少大学生的各种“懒”已成为常态,不仅不愿意打扫宿舍,就连自己的被子都不愿意叠。媒体曾报道有极个别的大学生,把攒下的脏衣服每学期放假后带回家让父母洗!由于外卖的流行,一些大学生连宿舍楼都懒得下,一部智能手机在手,花点钱就有人替他们跑腿儿。因此,别说正常的劳动,就连必要的身体锻炼都忽视了。懒惰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不良习惯。
而设立“勤劳奖学金”,把那些“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过充实自立的大学生生活,这个初衷没有任何问题。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大学生爱劳动、自立自强等,难道非要靠发“奖学金”的方式鼓励?如今,高校的各类“奖”已有很多,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加上各类组织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奖励,各类奖项众多。如果再来一个“勤劳奖学金”,是不是会导致奖学金过多、过滥或过细?
而靠“勤劳奖学金”激励,看似一个有效办法,却也不可盲目效仿,每个学校的额实际情况迥异,靠“奖学金”刺激劳动的欲望,并非长久之计。而从这所高校奖励的那些学生来看,除了“勤工俭学”这一项,其他基本上都属于正常的“生活自理”。所以,本该做到的“生活自理”,却要靠“勤劳奖学金”来激励,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奇怪。由此,培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动美丽、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应该是对劳动的深刻认识后的自觉行动,而不该仅靠奖学金刺激。试想,如果没有奖学金,学生还会发自内心地参加劳动吗?
(摘自荆楚网,有删改)
点评:
单从题目看,我们会以为文章将对“勤劳奖学金”进行批判,事实上内容要更丰富。作者开篇指出“勤劳奖学金”引起热议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了“勤劳奖学金”设立的目的和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勤劳奖学金”取得的喜人成效。结尾处点题,如果只是盲目效仿,培养不出劳动价值观,准确而深刻,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