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王栋在微博上以“贵州省省草王英俊”这个网名,大肆宣扬一些触犯底线的言语,比如说模仿网红体的“爱国是不可能爱国的,老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爱国”“都他妈大学生了还爱国,我看你就是蠢货”这样的言论。相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取证,确认事实后,学校对王栋取消了入学资格。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件事在拷问人们:为什么一个十八岁青年学子对“爱国”有那么大的成见?他的错误言论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多维解读】
解读一:为什么网络上的“辱国言论”屡禁不止
近年来,类似的“辱国言论”事件层出不穷,从去年马里兰大学演讲杨舒平的“美国的空气都是清新的”,到今年的精日分子厦大学生“洁洁良”,再到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的事情当成笑料来调侃的斗鱼主播陈一发。类似的事情接连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网络上的“辱国言论”屡禁不止?在当今,言论自由往往被视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网络空间存在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大量 “键盘侠”利用网络平台大放厥词、肆意妄言,导致网络暴力、危害国家安全等言论层出不穷。究其原因,目前网络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对一些错误言论处理力度不够。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爱国主义教育。
解读二:增强青年人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认同
塑造人的“灵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敬重学问,关爱学生,净化风气;“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深厚根基来源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活美好、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就。只有摒弃高考指挥棒和“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模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如果把一些还存在道德可塑性的学生简单粗暴地推向社会,只会让其年轻心灵中深埋仇恨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就会爆发,这无异于在人民内部制造定时炸弹,给我们党和社会制造了对立面,从策略上也不利于增强青年人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认同。
解读三: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抓起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教育全过程。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等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通过教育,让大家从内心认同国家、爱戴国家、进而自觉维护国家,从根本上杜绝“辱国言论”等不爱国行为的产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解读四: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
当然,在社会价值多元,利益格局多样的今天,一些打着爱国旗号的伪爱国者也比比皆是。比如,前两年因钓鱼岛问题导致中日关系紧张时,一些地方的抗日游行活动就演变成了“打、砸、抢”行为,让一场场爱国行动变成了损害同胞利益、损伤祖国形象的恶劣勾当。再比如,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公知”,在网络上传播谣言、混淆视听,表面上口口声声“爱国”,实则干着背叛祖国的卑鄙行径。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爱国,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于行动中。是那些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涵养家国情怀,自觉投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解读五:言论自由不是绝对自由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在法律与道德框架内的。公民个人的言行决不能触犯国家法律、损害民族尊严,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网络空间的一切言行,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辱国言论,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公共场合,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理应杜绝。
【第一速用】
不爱国则取消大学学籍理所当然
龙继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数事实充分证明,青年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密不可分。青年兴、青年强要求青年人大兴学习之风,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科学的高峰,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聚力量。上大学深造是青年一代实现鸿鹄之志的应有之义,成为青年一代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
但是,大学的门槛并非一马平川,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堂屋。大学也有“门难进”的“门槛”,即使鱼目混珠地混进了大学校园,学校也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秋后算账,开启能进能出的淘汰快捷模式,让大学真正成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黄埔军校”。
既然如此,王栋这个言必践踏祖国、言必出口成“脏”的人,自然就没有留在大学校园继续深造的可能。没有国,哪来的家?一个人没有点家国情怀,怎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大学是青年才俊进步的阶梯,不是“学渣”混日子的“天堂”。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圆满完成,大学必须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绝不允许滥竽充数者漂白经历,堂而皇之地进入国家机关,危害百姓,亵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金字招牌。
如果允许王栋继续深造,不仅难以实现教育转化的目的,更会影响其他大学同学的健康成长,得不偿失。有句话说得好:“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所以,取消王栋的大学学籍势在必行,理所当然。
依法治校是确保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取消王栋的大学学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是人治的乱作为。《国家招生考试规定》及《湖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湖南城市学院学籍管理规定》,都对王栋这种思想觉悟低下、思想品德败坏的学生说不。王栋不爱国已是表里如一,病入膏肓。在同学们的眼中,王栋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不取消其大学学籍,不足于平民愤。
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不仅容不下王栋这种坏学生,更要教书育人,防止大学生误入歧途,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为此,高校要切实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爱党爱国爱人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重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做假,必须久久为工,方能善作善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合格的大学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绝不能喘口气、歇歇脚。对于学生歪风邪气的打击,必须毫不手软,露头就打。
(摘自荆楚网,有删改)
点评:
本文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不爱国则取消大学学籍的诸多理由:实现鸿鹄之志才是青年上大学深造的应有之义,如果王栋继续深造,会污染校园,危害社会,影响其他大学同学的健康成长,立德树人的大学容不下王栋这种坏学生。如果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再拓展开一些,将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