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已死”
话题综述:日前,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自媒体文章被热传。文章指出,百度首页搜索结果显示过半指向百度自家产品,尤其是“百家号”,内容质量低劣,充满营销。百度搜索已经沦为为百家号导流的工具。次日,百度发布声明,隔空对话作者,“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随后,人民网连续发文呼吁行业不忘开放共享的初心,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满足网民期待。
【思与用】
“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互联网企业该如何自处
叶 禹 王二柯 钟 山
第一印象:中文搜索引擎市场
百度正在透支用户耐心
百家号上不乏“盗版”内容、标题党、假新闻,而这样的内容往往因为发在百家号上,而被列为搜索结果的前几位。反倒是长期以来在用户中积累了一定口碑和公信力的网站,被排在了搜索首页的后几位,甚至直接从首页上消失。
纵观百度近两三年屡次陷入舆论讨伐的事件,导火索本身的分量正在弱化。
无论是2016年初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事件,或是令百度一度声名狼藉的魏则西事件,都是“人命官司”,事关用户的生命;随后,“德邦物流”事件、“山寨签证网站”“QQ邮箱钓鱼网站”等,均与用户被骗或可能被骗的财物有关。
然而这一次,百度被推至风口浪尖,只是因为以百家号为代表的百度系产品信息不够优质、权重不够公平。换言之,只是因为看到垃圾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而导致百度被舆论口诛笔伐。
这是一个有趣的信号。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它意味着,用户对百度的耐心正在下降。过去需要以鲜活生命的逝去才会引发大范围关注的百度,如今,甚至不需要一个具体事件,只是一些产品现象的梳理,就能够引发“全民讨伐”。
信号背后,是用户对百度态度的转变,这一转变无疑是长期积累的后果。作为搜索引擎,其功能核心是帮助用户找到有效信息,将用户的需求与正确、优质的结果相匹配。如果无法达成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基本诉求,或者说因为短期利益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的耐心终将被消磨殆尽。
当然,百度或许也很无奈。在中国这个不公平的互联网竞争市场内,阿里系、腾讯系内容均不向百度开放,各自形成闭环;同时,今日头条步步紧逼,蚕食其原有的市场份额。百度进行自身内容池的建设,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这也难怪一些百度内部的朋友感叹:一方面,各家都在培养自己的内容生产平台,“我们其实已经落后许多”;另一方面,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也不乏洗稿、营销等内容,为何要单单骂百度?
百度当前在中国大陆市场身处绝对老大的位置,但用户耐心总有被消磨殆尽的时刻。每一次舆论事件的曝出,甚至每一次体验的下滑,对于百度品牌而言都是一次折损。如果真的到了苦其久矣、民怨沸腾的地步,那相距结束也就不再遥远了。
毕竟,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场,除了百度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玩家。
互联互通,基石怎可动摇
产品一旦被巨头视作威胁,要么被打压要么被收购,夹缝中生存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举步维艰;巨头动辄打造“产业链”、言必称“生态圈”,但自身的核心产品却不断出现问题……
客观来说,不论是以“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为使命的百度,还是从杭州湖畔“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抑或是做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腾讯,企业的成绩来之不易,为中国迈入世界互联网大国之列做出了历史贡献。也因如此,他们获得荣誉、赢得认可,党中央、国务院还授予了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但大要有大的样子,大更要有大的责任。坚定而清晰的发展战略、须臾不忘的社会责任、站位更高的行业引领,是互联网企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支撑。
打开巨头们的投资版图,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汽车交通、外卖快递等可谓多点开花,但是内部腐败、机构臃肿、重复投资、低效率、官僚化等也如影随形。资本并非万能,与其无边界扩张,不如刀刃向内,做好核心产品的优化提升。
巩固自身优势地位、对待竞争不手软尚可理解,但利用优势地位压制创新,则有损市场公平。共享单车、外卖、网络购物、金融等,无一例外最终成为巨头们角逐的战场。
当然有人会说,资本逐利无可厚非,市场竞争本身就是残酷的,成王败寇是常态。但竞争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什么值得鼓励,什么必须禁止,含糊不得。良性的竞争绝不是靠资本的威慑、无边界的扩张、人为设立的壁垒,而是要落在优质产品服务供给上。倘若丧失了用户的信任、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如此扩张得不偿失。
有专家分析,搜索引擎在PC时代是互联网信息导航,现在到了移动App时代,单一搜索引擎作为流量入口的作用大大降低。为了在信息流场景上触达足够多的用户,曾经拥有巨大入口流量的搜索引擎不得不考虑自己做“号”,强行编织内容生态,勉力维持流量。这其中,有百度的无奈,但也说明了百度没有抓住转机,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出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搜索引擎,却自我“降维”,陷于做“号”,结果自废“武功”。
可以说,此次的百度事件暴露了当前互联网巨头发展面临的集体问题:在疯狂追求“平台效应”和用户数量的盲目扩张中,为维护自身市场优势地位,正纷纷“画地为牢”,平台内自我导流,对竞争对手选择性屏蔽。这种行为正在动摇互联互通这一互联网的根本基石。
互联网企业成长,应不负时代期待
互联网企业健康成长,关系美好生活,关乎民族复兴。
纵观今时今日,从时间到空间,从生产到生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孕育了我们身边一批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不仅为人们创造了获取知识、表达诉求、交流情感的精神家园,也为发展打造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强劲引擎。
互联网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像水流一样互联互交、互通有无。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业界“盲目圈地”“围墙篱笆”等乱象频出,给用户体验带来不便,也为发展前景蒙上阴影。人们不禁要问,互联网的未来到底是多级对立、壁垒丛生,还是沟通协作、开放共享?
公众的答案显而易见,互联网巨头交出的答卷却并不令人满意。有人说,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不缺市值、不缺收入、不缺用户,唯独缺稳定输出的价值观。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说,互联网巨头的市场支配地位实际上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公权力”,用好了可以受益匪浅,用歪了就将贻害无穷。倘若用门户之见取代发展远见,只顾着“抢占地盘”、只醉心“厮杀内耗”、只攫取“人头流量”,甚至为维护垄断地位而不择手段打压竞争者,不仅会抑制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活力,还会削弱整个社会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前进动力。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里的“大”,指的不仅是体量之大、规模之大,更要包括格局之广、境界之高。手握巨大的数据洪流,坐拥数以亿计的用户流量,如何管理使用考验着互联网巨头的智慧和能力。要知道,产业再多、市值再高,都必须涵养顺应时代呼声、回应用户需求的企业文化,与互联网经济发展壮大同气同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氛围,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反之,成长为巨头的互联网企业应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履行该履行的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不妨参照那些风雨不衰的百年老字号。它们屹立不倒的密码,就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情怀里,就在“天贵人和,厚德致远”的追求中。如果只是简单沉醉“一亩三分地”的短视之举,动辄萌生“画地为牢”的浅显思维,这样的企业注定将沦为拍在沙滩上的浪花,成不了推动“中国号”巨轮前行的波浪。
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这是对互联网企业最深刻的警醒,也是广大用户最真挚的期盼。
(综合自人民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点评】
思辨: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互通是互联网的本质,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个参与者都有义务使这个精神家园更好。百度搜索列表“加塞儿”的做法,损害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幸福感、获得感,败坏网络空间的氛围,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监管机构、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通力协作改变这种现状。
立意:①要破除网络搜索的迷思,必须学会分析信息。②媒介素养对信息社会的良性发展有重要影响。③互联网企业需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