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第1段)
近日,在武汉大学毕业典礼上,全体师生在微雨中起立,向因新冠肺炎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特殊时期的毕业典礼让人难忘,而毕业典礼的一些有温度的安排,也将成为一堂特别的毕业课、人生课。
简述时事,引出论题。类似于考场作文的引材料、立靶子。
二、主题(第2~7段)
这是一个庄重而深情的仪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医务工作者与武汉市民一起,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为全国乃至世界摸索了经验,赢得了时间。为抗疫献出宝贵生命的医务人员中,就有武大校友。他们的付出,值得铭记。
正如武大校长窦贤康所说,特殊的毕业典礼,是为了让同学们的大学时光不留遗憾,也是为了纪念武汉人民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胜利。希望年轻人从抗疫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永葆赤诚的中国心。经此一役,那些本就对武汉有深厚感情的毕业生,可能会有更多认同感、使命感。
这是一个庄重而深情的仪式,对照题目中的“特殊的毕业礼”。从情感出发,医务工作者与武汉市民的付出值得铭记,希望年轻人从抗疫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这也是一堂特殊的人生课。铭记英雄,铭记战“疫”的共同记忆,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要记得武汉的坚韧、武汉的品格,也要记得武汉的不易、武汉的牺牲甚至武汉走过的“弯路”。记住这场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并在纪念之中有所思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的价值。
这也是一堂特殊的人生课,对照题目中的“特别的人生课”。联系人生,在纪念之中有所思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的价值。
从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也能看出一所大学的品格。在此前几个月的战“疫”中,从师生严防死守、齐心抗疫,到武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病毒和疫苗研究,再到武大校友高效、给力地调配物资,武大在疫情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这一次为烈士和逝世同胞脱帽默哀,是武大精神、武大品格的自然延续。
结合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看到武大精神、武大品格的自然延续,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近些年,大学校园文化的营造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许多学校都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匠心独运,力图涵养出更加符合自身定位的文化气质。毕业典礼本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把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历史传承、社会贡献等特色元素融入毕业典礼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能让校园文化更加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成为一张独有的“文化名片”。在毕业典礼的仪式上再多一点创新,正当其时。
论点延伸至校园文化和有特色的毕业典礼,提出毕业典礼的仪式上可以再多一点创新。
民族精神的传承,不仅书写在优秀的文化典籍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也鲜活地存在于当下。我们相信,经历一段举国抗疫的特殊岁月,经历一场特殊时期的毕业礼,大家更能体会从磨难中奋起的意义。
再次点明举行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的意义。
三、结尾(第8段)
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一句话结束全文,收尾精悍。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读时文学作文】
跟时事评论学写作
有述有议,忌“述而不作”
评论是说理的文章,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好的时评既要有“事实”,又要能从中生发出“看法”,并为之找到最精确的结合点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
心怀天下,忌自说自话
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关注芸芸众生的疾苦,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的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社会问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社会问题发言。观点要有魅力,如果只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语言再漂亮也是无意义的。
旗帜鲜明,忌一团和气
论点要新鲜,而人民的立场、国家的立场、民族的立场、作者的立场、人性的立场、真理的立场、历史的立场、宇宙的立场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角度。写时评还要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还要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时评的写作要如同石油的井喷甚至火山爆发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一团和气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或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慢慢吞吞、半推半就的。
以理服人,忌泼妇骂街
当然,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甚至变成泼妇骂街,就不好看了。
创造共鸣,忌生硬说理
时评是情与理相互交融的结晶体,评论的感染力必须诉诸情感。文中人物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若能引起读者共鸣,就会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议论说理提供更好的基础与支撑。
典型有力,忌扯东扯西
论据要有典型性,论点要有深度,文章才具有说服力。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时事或有关材料。论据是论点的依据,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时事和相关素材,至关重要。
思辨
【媒体声音】
毕业的遗憾,生活终会补偿
主题思辨:遗憾、坚强、勇敢面对、青云之志
没有毕业照,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旅行,来不及吃“散伙饭”,就上交了饭卡和宿舍钥匙,拖着行李箱走出校园——这届毕业生,可能要独自品尝人生重要的一次离别了。
这几天,曾经弥漫在校园里的离愁别绪,在网上发酵。山东临沂大学一名女生,因为“没有毕业照”泪洒校园;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季“最后一课”上,师生哽咽;更多的毕业生,在各种平台,表达对大学时光的不舍,对没有能走完师兄师姐们例行毕业程序的遗憾。
这并不矫情。挥一挥手,从告别过往中汲取走向未来的能量,多么需要寄托在一个个具体的仪式感上啊。
疫情以来,这届毕业生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在家上网课,第一次推迟开学,第一次网上考试……临近毕业,又遇到了压力山大的就业难。一时间,心里有点“丧”,但更钦佩于他们的积极。为没毕业照哭泣的女生,有同学的温柔安慰;对着镜头哽咽的女孩,还是笑着说出了“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很多毕业生面试遇到了挫折,但擦干眼泪,还是踩着高跟鞋奔走在下一场招聘中……这是校园外的生活教给毕业生的第一课,它沉重,甚至残酷,但也指出了方向:只要你勇敢走出去,生活就不会放弃你。
毕业时的遗憾,生活终究会补偿给你。愿你们常怀赤子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文/佚名,摘自澎湃新闻网
毕业典礼,上好“最后一课”
主题思辨:青春岁月、使命与责任、人生一课
如何才能上好“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应该有回忆。既然是人生最重要阶段的纪念,毕业典礼应该有学校里最重要的回忆。或许是通宵达旦苦读时教室里不灭的灯,或许是与同学间因误会发生的不快,或许是偶尔逃课捉弄老师的恶作剧,或许是假期实习时快乐的日子,当这些画面闪现眼前,就会提醒你那些年少轻狂、恣意而行的青春岁月。
“最后一课”应该有收获。毕业演讲是毕业典礼上必不可少的,大多是校长寄语,也有名人演讲。还有学生代表、优秀校友演讲。这些演讲的内容,不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鸡汤,而是应该让学子们有所收获,帮助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能够从容、自信、勇敢地迎接人生新的挑战。这也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最后一课”还应该有温度。事实上,举办毕业典礼也正是高校越来越以人为本的体现。有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与所有学生一一微笑握手合影,有的学生甚至亲吻拥抱校长,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会邀请亲友参加,让他们一起见证毕业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样温暖的毕业典礼怎能不让学生们对母校的归属感爆棚?
——文/谭敏,摘自《广州日报》
“云毕业”,人生生动的一课
主题思辨:“云毕业”、珍惜当下、美好未来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季大不一样,没有穿梭校园拍毕业照,没有校长现场为毕业生拨穗,更没有毕业晚会同学相聚。取而代之的是毕业视频制作、线上毕业礼、网购学位服。虽然不少毕业生曾对线下毕业礼的取消表达遗憾,但当体验完“云毕业”活动后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云毕业”虽是无奈之举,但得益于现代科技和5G网络的普及,“云毕业”加入了更多互动元素,场景细微真实,画质呈现流畅。毕业生不仅可以同步在线参加毕业典礼,一些学校的毕业生还可通过AI技术自动生成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通过虚拟技术体验校长拨穗的仪式。
“最近,我的朋友圈总被同学们的毕业感言、抠图毕业照、校园老照片等刷屏”……制作的过程是一种回顾,构思呈现的过程是一种总结。这恰恰是“云毕业”以特别的方式告诉学生,要珍惜过往,更要用心创造比现在更美好的生活。
“云毕业”教育学生更加懂得珍惜。“云毕业”的某些体验确实无法比拟线下活动,但恰恰因为这些过去理所当然的场景的缺失,更让我们懂得友谊的珍贵,相聚的难得。“云毕业”用遗憾告诉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美好的时光,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奋力拥抱美好的未来。
——文/伏特,摘自人民网